【民國史講座】第一場:解密史料中的冷戰與中華民國
【民國史講座】第一場:解密史料中的冷戰與中華民國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地點:臺師大進修推廣學院一樓演講堂 (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段129號 )
【民國史講座】第一場
日期:2022年1月6日(四)14:20-17:20
地點:臺師大進修推廣學院一樓演講堂 (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段129號 )
主講人:
林孝庭 /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兼東亞館藏部主任
新史料的出現,新方法的解讀,歷史研究往往會開拓出新的領域
檔案史料為什麼重要?
它對於吾人理解當今時事議題又扮演何種角色?
本次講座以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館藏為基礎,主講人輔以美、英官方資料,透過對這些新公開史料的介紹,將可帶領聽眾重新思考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並對未來近代史研究方向提出一些觀察與看法。
*主講人林孝庭畢業於台大政治系、政大外交研究所,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博士。因緣際會到了美國史丹佛大學服務,2007年獲聘為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投入近代中華民國歷史的研究,2010年出任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目前兩蔣日記由該館負責保管,已陸續開放供研究者參閱。
【民國史講座1紀要】解密史料中的冷戰與中華民國
第一場:解密史料中的冷戰與中華民國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此講座為民國史講座第一場,由中正文教基金會、民國文化學社以及本系共同舉辦,由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員兼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主講。林孝庭出生於1971年,2008年即成為英國研究部院士,研究深受國內外重視。研究專長為中國政治、國際研究與邊疆研究,著作以中英文出版,長居暢銷排行榜。研究特點乃是使用大量原始檔案,其中兩蔣日記為民國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林孝庭使用中、美、日、英等多種語言史料,並於近年推廣冷戰研究。
呂芳上老師是林孝庭的啟蒙老師,同時感謝蔣方女士才得以有研究材料。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收藏許多近代重要人物史料,含括不同意識形態、政治背景,以及價值觀的文件。像是汪精衛檔案揭露當年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失敗後,清朝要求寫下的悔過書,以及毛澤東秘書李銳日記等。
檔案的重要性
舉例來說,當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被質疑是否為具有美國人身份,一封來自歐巴馬父親的信件揭露出真相——1962年,他於夏威夷進行田野調查時,曾寫信給在肯亞的朋友,書信內容證實歐巴馬為1961年8月出生。然而,也證明歐巴馬父親犯下重婚罪,同時擁有兩位妻子。
回到本場演講主題,東亞冷戰局勢與中華民國在台灣乃是密不可分,台灣內部的民主化與社會局勢與冷戰脫不了關係,觀看歷史必須注重與大環境的關係。其中包括軍事與外島危機,可自金馬危機,進一步探究當時台美、台日等外交關係。目前仍可以深入探討的主題,諸如:誰想要反攻大陸?反攻大陸是否作為台北向美方討價還價的籌碼?
關於台灣停止核武研發的發展,卡特總統於檔案中註記「good」。1980年代台灣又秘密研發核武,郝柏村日記也寫道此供必要時使用。英國外交部檔案中的台灣核武研發卷宗留有記錄,中山機構(中科院)化身為私人企業購買相關儀器,以化整為零方式採購重要零件,都為英國外交部否決。證據顯示1986年台灣已具備在短時間內製造核武的能力,郝日記提及「短時間內致製造出核武的能力,此突破踩了美國底線。」1988年1月,核能所副所長張憲義叛逃,同月蔣經國過世。張憲義到美進行聽證會,說明台灣有此設備,美到台拆除灌漿、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台灣關閉所有核武設備。
利用史料重新建構過去的歷史,即透過解密的檔案,進一步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過去檔案未解密前,透過相關證據可以猜測,卻不如檔案解密後,將關鍵事件那枚拼圖拼上後來得清晰且完整。
兩岸關係
嚴格而論,1949年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只有國共關係而無兩岸關係,台海分治仍有一定成分的國共往來。曹聚仁寫信到台灣提出談判條件,並於1954-55年間透過華沙往來談判,周邊接觸出現在蔣經國、陳誠日記中,1966年文革前透過第三地溝通不曾間斷,此為密使管道之一。黃寄慈,師從弘一大師(李叔同),曾擔任蔣經國的秘書,1949後任蔣介石總裁辦公室總務組副組長,為密使管道之二。1956年美國Life雜誌記者John F. Osborne專訪小蔣:是否有派黃寄慈到香港與曹聚仁接觸,以尋求北京諒解?小蔣認為此問題沒禮貌,小蔣日記提到社會有此消息流傳。最後,章士釗1956年與立法委員劉百閔在日本談話,兩岸爭取與談,章士釗表示主要看美國的意見,為密使管道之三。
美國至今還是重要的因素,1970年代以後兩岸關係改變。冷戰期間,台灣於韓戰與越戰都是重要軍事地,台灣有圍堵共產黨的意義,可以操弄此重要性。而1970年代後則無法,因為中美關係正常化,甚至季辛吉主張國共解決台灣問題有助中美快速建交。蔣經國轉而強調維護對美關係,拖延時間。
西藏問題
1959年西藏暴動,西藏問題可以觀察出許多狀況。諸如中華民國在台灣如何處理在法理上(de jure)與現實上(de facto)的困境,又如何處理1949前的大陸法統問題?美國用達賴當反共的基礎,老蔣如何面對中華民國留下來的領土版圖想像?此事件讓北京與台北立場更近,對美反而感到氣憤。1959年4月2日,由CIA藏族情報員發佈的電報內容顯示達賴抵達印度。因此,美國對西藏事件一直都有發言權。相對兩蔣父子的反應,邊疆問題其實與台灣問題息息相關。
蔣經國與台美關係
有說有笑的畫面關係卻未必如此,杜勒斯用「a little rough」來形容蔣經國處理台灣問題,彼此之間一來一往。美對蔣經國背景的猜疑始終存在。《台灣之命運》(Taiwan’s Fate)放在杜勒斯的桌上強調小蔣的背景:小蔣曾受蘇聯訓練,並娶蘇聯人為妻。一旦有此傳聞與看法存在,小蔣就無法受到美國信任。這樣的猜疑主導冷戰時期的台美關係,令小蔣內心痛苦的是台灣轉為「側室」的地位。務實層面上,小蔣無法拋棄在中國的基本國策與法統,盡可能突破外交限制。台灣雖然不能代表全中國,就算如此也不要消滅台灣。強調台澎金馬是不同於中共的那一套,在不同場合中有此觀點浮出。台美斷交與調整關係談判,70年代本土化在地化,沒有美國支持下要重回中國很難,本土化是必然過程。
台灣的「蘇聯選項」
透過日本外交管道試探,1965年5月,陳質平到墨西哥與蘇聯特務聯絡,1967年談及如何倒毛。1968年10月,魏景蒙與KGB特務路易士合作,共同倒毛但有五原則。宋鳳恩與柏林管道在西柏林的活動,1969年2月26日發回台北電報中,問及該不該見俄國特務(Roger),魏景蒙回覆同意,之後長達100多次交換情報。對蘇談判草稿以自創密碼紀錄,深怕電報被偷。蘇聯透過宋鳳恩送給台北提議,包括軍事上、外交上、情報上和新聞文化上的合作。1972年風向改變為——不能讓美國有任何理由放棄台灣,要求宋不要再往來。1973年2月5日,宋不顧台北反對,留下「我要去東柏林會見巴赫墨夫」的字條。回來後不再受小蔣重視,辭職開飯館,俄國人因不相信通信管道阻斷,仍常常到飯館談合作。1970年代台蘇若有似無的關係,直到美中建交後才相信台灣不會打蘇聯牌,反而鼓勵台灣跟東歐經貿往來。
威權鬆動與台灣走向民主化
自王昇檔案、劉少康辦公室中的蔣經國親批文件,揭露海外敵對工作的進行方式。文件裡的反共活動頗有創意,反應靈敏,特意突顯台灣與中共的不同。80年代反共措施的施行涉及許多細節,如中國人過境的應對方式。田朝明檔案中,一位醫生衝撞威權的照片。另有檔案包括林義雄滅門血案經過、白色恐佈。魏鏞,一位受過歐美教育的國民黨菁英想透過非威權方式提出不同看法。各種不同的聲音呈現多體系國家理論模式,不同的聲音交織歷史與外交經歷。
歷史的縫隙
歷史表面很光滑,但裡面仔細看有很多裂縫。透過新的思考、新的資料,歷史上的縫隙逐漸呈現出原本的樣貌。若想跨過1949年的空隙,這些解密檔案有助研究者理解1949年發生的事。
©撰稿紀錄:劉峰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