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1911年12月29日,宣佈脫離清政府的17省代表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年元旦宣佈中華民國成立。此時清廷尚掌控北方數省,北洋新軍在袁世凱恢復軍權後,迅速攻下武漢三鎮中的兩鎮,但此後袁世凱命令部將馮國璋不再發動進攻,而是趁此形勢,袁世凱在清廷和革命黨等各方之間談判,試圖利用革命者所建政府的存在,並虛加聲勢地描繪給滿清貴族,從而逼迫他們就範,實現兵不血刃的國家權柄和平交接。

在這期間由於南京政府的幣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鑄大漢銀元,福建改鑄中華元寶外,主要的造幣廠,大都仍沿用清朝鋼模鑄造銀元,以供流通需要。為了彰顯新時代的開啟,臨時政府財政部長陳錦濤,於民國元年2月呈文已知自己即將下臺(下節說明緣由)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鼓鑄10萬元紀念銀元以造聲勢。

圖案採用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肖像。孫中山令財政部行文,同意鼓鑄貨幣:“中間應繪五穀模型,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訓令財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幣廠照式鼓鑄。不久,財政部就頒下新模給江南(南京)、湖北、廣東等造幣廠依式鑄造,這就是“中華民國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的由來。

開國紀念幣圖案中,除了明確規定的“五穀模型”,有豆、麥穗之外,還有多處寓意明顯,表現出了濃厚的新時代氣象。比如,隸書“民”字,當時流行將“民”字最後一劃拔高,寓意為推翻滿清,象徵民主勝利(人民出頭),也宣示乃民眾的政府。

圖案中的梅花為左右五瓣梅花各一支, 意為五權(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彈劾權和考試權)憲法。後即以此為國花。

在背面,中間壹圓二字,輔以嘉禾各一支,每支一穗三葉,意為三民主義(三民主義包括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此外還有六角星。在中國晚清至民國,金銀元及銅幣上所鐫花星有梅花星、菊花星、米字星、十字星、長花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及圓點星等多種類別。通常鐫於鑄幣正面中央及背面,背面側面兩側,是區分鑄幣不同版別的重要依據。

有了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新時代與舊時代之間便自動劃出了分野。帝國時代的銀幣上,那些昭示着皇權威嚴、張牙舞爪而又“暮氣沉沉”的龍的形象,就自然從此變成了不合時宜的 “老古董”。我們可以看出,民國政府發行此幣,可謂一舉多得,幾乎人人持有、天天見面的錢幣,走進了千家萬戶,又無聲地使民國帶來的新觀念、新氣象逐漸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