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出版品「民國史料」

- 書系簡介 -

中日關係史料彙編 導言(節錄)
1920年代初期,在南方的國民黨勢力崛起,1926年國民政府開府廣州,接著北伐,1927年定都南京,於是中國對內、對外新局面形成。1927至1952年間,自北伐後中日談判重訂關稅、出兵山東開始,中經九一八、上海事件、華北事變、蘆溝橋事變,以迄戰爭結束、簽訂和約,具見日本以強國步步進逼,盛氣凌人,中國則以弱勢對應,先是退讓、容忍,終以干戈相見,最後日本以敗戰自食惡果。
1961年,逢中華民國建國五十年,民間各界特別組成「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負責出版各類叢書,其中之一是1964年至1966年以「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為名編印之《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以下簡稱《叢編》)一套九種。這套《叢編》基本上以國民政府外交檔案為主,北京政府外交檔案為輔編成。雖不能對兩國從文爭到武鬥的材料,作鉅細靡遺的羅列,但對兩國關係的重大起伏,實已提供學界深入研究的基礎史料。本社鑒於這套《叢編》對近代中日關係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除聘請學者專家新編「華北事變」資料專輯附入外,特別以《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九種為基礎,重新增刪並編輯匯成《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以方便學界利用。
《一九三〇年代的華北特殊化》本社輯編本,分三冊,由黃自進、陳佑慎、蘇聖雄主編,除利用外交部檔案外,並加入國史館庋藏之蔣中正總統文物相關史料。
中央政治會議紀錄 導言(節錄)
中央政治會議原是1924年國民黨改組時期的產物。該會自1924年建立到1940年代,其名稱、組織、人事、功能,隨時局迭有變遷。概略地說,改組前,國民黨的組織採總理制,孫中山是不二的黨魁;改組後取委員制,這是有鑑於中央執行委員人數太多(41人),運作不易,孫中山聽取俄國顧問鮑羅廷(M. Borodin)的建議,仿俄共中央政治局的模式,建立一個核心、人少的中政會,以為運作靈活的決策中樞。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代會決議必要時可以在重要地點分設政治指導機關,於是各地中政會地方分會先後成立,並隨政局而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