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辛亥革命的時間,從1911年10月到1949年10月,只有38個年頭。不用說,38年,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實在是短暫的一瞬。然而,這38年却是中國社會發生劇變的38年。
不妨試驗一下,當你試著將民國屏蔽,而將1911年的中國與1949年的中國徑直對接時便會發現,這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對比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差別如同隔世。晚清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如此巨大的落差,便是中華民國走過的歷程。中華民國是一個社會過渡的橋梁。中國社會經歷民國時期而完成了巨大的轉變,從一個沒落的封建帝制國家,穿越初級資本主義的試驗場,走到新中國成爲一個富有生氣的人民共和國。
這是一個充滿著追求和揚弃的社會轉型期。辛亥革命推倒了皇帝,建立了當時在世界上還不多見的共和政體(此時大國中只有法國和美國采行共和制),成爲繼法、美之後第三個實行共和制的大國。中國在政體設計上似乎一下子沖到了世界的前列。儘管有人把這個民國稱爲孕期未滿的早産兒,儘管當時的人們對共和政體的運用確實還不成熟,但我們看到,兩次企圖在中國建立帝制的行動都很快歸于失敗,無論這個皇帝是滿人還是漢人。這說明,帝制確實被掃進了垃圾堆。
民國時期的思想界异常活躍。金鑾殿上龍椅的搬走,促進了思想大解放。既然被視爲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都被打倒了,還有什麽不能想,還有什麽不能幹?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各種思想的引進與交鋒,實乃轉型社會的必然場景。人們在各種舶來的思想中尋找著適合中國的(有時是適合自己的)思想體系。中國出現了一個新的短暫的百家爭鳴的時代。
民國時期,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變遷也令人驚嘆。晚清時期,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地位低下,屢戰屢敗,不斷割地賠款,簽訂了無數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的若干國家主權掌于他人之手。可以說,中國已淪落到國際體系的底層。這樣的外交困境在民國初年幷沒有得到改善,以致1915年時,日本竟在與中國幷無戰爭和直接衝突的情况下,向中國提出了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二十一條”。30年過去後,到1945年時,中國的地位實非過去所能想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中國成爲負有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重大責任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30年中,中國從一個屢屢被人欺侮的被稱爲“次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國家,成爲對世界和平與安全擁有發言權的“五强”之一,這樣的進展不可謂不巨大。舉目世界,似乎也只有中國在短短數十年間經歷了如此的大落大起。
民國時期又是一個戰爭連年不斷的時代。北洋軍閥之間的混戰、國民革命軍討伐北方軍閥的戰爭、國民黨“圍剿”共産黨的十年戰爭、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决定中國此後命運的國共內戰,戰戰相連。可以說,38年中很少有一個安定的沒有戰爭的年代。或許,這是一個長達數千年封建社會突然崩潰後向現代社會轉型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這種過渡是此前世界歷史上所沒有示範的過渡。舊的勢力在掙扎,新的東西被引進,新舊混雜,亂世求治,出現這樣一個動蕩與混亂期幷不奇怪。這一動蕩,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而告終止。
概言之,民國是混亂的,民國的進步也是很大的。遠望民國,它是中國歷史發展之路上不可缺少的階梯。民國是一個古老社會終結後的轉型期,是一個試驗場,不同的理念和制度在這裏進行了演示。有些試驗結束了,得出了結論,給後人留下了經驗或教訓。這就使民國史的研究具有了特殊的魅力與意義。民國史研究之所以能吸引無數的研究者而成爲一門顯學,這大概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吧。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2017年8月28日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