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志(1918年)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志(1918年)
中華民國七年戊午
1.1(一一,一九)
(1)雲南督軍唐繼堯電數段祺瑞罪,幷質詢馮國璋。
(2)英向日本提議,英日美共同出兵海參崴,以日軍爲主力。
1.2(一一,二0)
(1)廣東督軍莫榮新捕殺大元帥府衛隊官兵六十余人(上月曾槍殺孫中山所委派之招兵委員多人)。
(2)湖北旅長張聯升脫離黎天才,自樊城走老河口。
(3)河南淅川兵變,與襄陽之獨立軍合。
1.3(一一,二一)
(1)孫大元帥命豫章(艦長吳志馨)、同安(艦長溫樹德)軍艦炮擊廣州督軍署(原擬策動海軍及粵軍滇軍驅逐廣東督軍莫榮新,未獲程璧光同意,粵滇軍觀望,莫榮新亦未還擊,翌日由各方調停,和平解决)。
(2)軍政府派滇軍第四師長方聲濤攻福建,與臧致平部戰于詔安。
(3)黑龍江境內中東鐵路各站嘩變俄兵被遣送出境。
1.4(一一,二二)
(1)李純、王占元、陳光遠通電主解散臨時參議院。
(2)安徽督軍倪嗣沖、四省剿匪司令張敬堯等電請武力解决湘事。
(3)王天縱在河南汝州稱河南靖國軍總司令,與湖北之黎天才、石星川、陝西之郭堅聯絡。
(4)北京通緝浙江之蔣尊簋、周鳳岐等。
(5)派交通次長葉恭綽暫代部務。
(6)吉林省人民反對履行去年10.12交通部與日人所訂之吉長鐵路合同。
1.5(一一,二三)
(1)段系督軍再會于天津,請下討伐令。
(2)招商局「普濟」輪船在吳淞口被撞沉,溺斃乘客二百余人。
(3)修改現行進口稅則委員會在上海開會(中國代表爲曾述棨、李景銘、賴發洛,此會本應于一九一二開)。
1.6(一一,二四)
(1)北京財政總長王克敏與日本橫濱正金銀行訂立第二次善後借款第二次墊款合同,款額一千萬日元,整頓中國銀行紙幣,以鹽稅擔保(西原借款之一)。
(2)孫大元帥任命林祖密(林朝棟之子)爲閩南軍司令。
(3)綏遠五原、薩拉齊及包頭發生時疫。
1.7(一一,二五)北京財政部向日商三井洋行訂立印刷局借款日金三百萬元,以財政部印刷局作抵。
1.8(一一,二六)
(1)美總統威爾遜宣布對于將來歐洲和會之十四項主張(外交公開,海洋自由,民族自决等)。
(2)財政部停付俄國庚子賠款,暫行存儲。
(3)西南各省聯合會議在廣州舉行開會式。
1.9(一一,二七)
(1)唐繼堯電質馮國璋何以擅令曹錕、張懷芝出兵及以劉存厚、龍濟光擾亂川粵。
(2)熊克武就任四川靖國軍總司令。
(3)孫大元帥招待各界人士,說明1.3炮擊廣州督軍署事件真相。
(4)陸榮廷電程璧光等,請速組織護法各省聯合會議。
(5)龍濟光軍占領廣東廉江。
(6)湖南第三旅陳嘉佑部第五團嘩變(受前任師長陳複初運動),爲程潜繳械。
(7)俄使庫達攝夫抗議中國停付庚子賠款。
(8)定綏遠之五原、薩拉齊等處爲防疫施行區域。
1.10(一一,二八)北京陸軍部參謀部電令第一路總司令曹錕、湖北督軍王占元、河南督軍趙倜進攻荊州襄陽之靖國軍(馮國璋對主戰派之讓步)。
1.11(一一,二九)
(1)江蘇督軍李純以受主戰派軍人攻擊,電請辭職。
(2)革命党人蔡濟民(軍政府所委之鄂軍總司令)襲據湖北武穴、黃梅(時陽新、大冶、鄂城、廣濟亦有騷動)。
(3)荊襄外僑組織義勇隊,宣言自保。
1.12(一一,三0)
(1)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在廣州誓師援閩(原名征閩軍,從林森議,改稱援閩軍)。
(2)北京陸軍部與日本訂軍械借款條約(價值四千萬元,由日商三井、高田、大倉三洋行承辦。按此系照段祺瑞前購日本軍械之欠款作爲借款)。
(3)馮國璋宣布俟臨時參議院通過國會組織法修正案,即進行國會選舉。
(4)俄舊黨之政府在西伯利亞鄂穆斯克成立。
1.14(一二,二)
(1)唐繼堯、程璧光、譚浩明、莫榮新、劉顯世、李烈鈞、程潜、黎天才、陳炯明、石星川、熊克武通電堅主恢復舊國會,不滿北方之停戰狀况。
(2)長江上游總司令吳光新及湖北督軍王占元部(第十八師王懋賞,第三混成旅盧金山)進攻荊州,第三師吳佩孚、南陽鎮守使吳慶桐進攻襄陽。
(3)第十六混成旅長馮玉祥自浦口通電,和戰聽命中央(時陸建章在南京,謀扶馮主和)。
1.15(一二,三)
(1)西南護法各省聯合會議在廣州成立,以擁護約法,保障國會,征討禍首,戡定內亂,以鞏固統一之根基,促進憲法之成立爲宗旨,幷以爲護法各省最高政務執行機關(對抗孫中山之軍政府)。
(2)孫大元帥餞援閩粵軍將領陳炯明等。
1.16(一二,四)
(1)南軍譚浩明、程潜、趙恒惕分路進向岳州(因北軍已向荊襄進攻)。
(2)曹錕、張懷芝、張作霖、倪嗣沖、閻錫山等通電堅主對南方下討伐令(不滿1.10對荊襄之局部討伐)。
1.17(一二,五)
(1)英美商船及炮船在湖北及岳州附近被陸上炮擊,英美公使向外交部抗議。
(2)十四國中國關稅修訂會議在上海舉行。
1.18(一二,六)
(1)俄新政府(廣義派)函中國公使劉鏡人,否認駐華俄使庫達攝夫,要求中俄共同清理中東鐵路問題。
(2)俄外部通知中國使館,派該部遠東股長伏時涅新斯基爲駐華代表。
(3)北京內務部與英法日俄銀行團訂立防疫借款七十二萬佛郎,以鹽稅餘款爲擔保。
(4)龍濟光占領廣東化州,高雷鎮守使隆世儲戰死。
(5)陳炯明通電出師援閩。
1.19(一二,七)
(1)奉天督軍張作霖電請對南方下討伐令。
(2)巴西新公使卜藍道呈遞國書。
(3)俄外部遠東股長伏時涅新斯基與中國使館秘書李世中晤談,謂俄將撤銷在華領事裁判權,交還租界,請中國勿支持霍爾瓦特,另組中俄混合委員會商討解决中東鐵路辦法。
1.20(一二,八)
(1)日本政友會、憲政會、國民會發表宣言,指責政府對華外交(干涉中國內政,助成內亂,招致人民怨恨。按三黨黨魁爲原敬、加藤高明、犬養毅)。
(2)孫大元帥任李烈鈞爲總參謀長。
(3)孫大元帥連日宴滇軍及海軍將領(爲炮擊督署事)。
1.21(一二,九)
(1)四川熊克武會同滇軍顧品珍、黔軍王文華、袁祖銘,連占榮昌、隆昌、富順、遂寧等縣,進向成都。
(2)北軍吳光新敗湖北靖國軍石星川占沙市。
(3)孫中山分函日人頭山滿、菊池寬、萱野長知等,盼贊助中國護法,勿再援段。
1.22(一二,一0)
(1)北軍吳光新部占荊州,靖國軍石星川及團長容景芳、營長夏鬥寅走湘西。
(2)徐樹錚電告張作霖、倪嗣沖、閻錫山等謂馮國璋、王士珍與西南密議,實施南北劃分之策,何日實行,一聽日本消息。
(3)外交部電東北、新疆、外蒙地方當局,嚴防俄過激党(廣義派)遣人來華宣傳。
1.23(一二,一一)
(1)中國俄使館秘書李世中再與伏時涅新斯基會談,幷晤外次波裏瓦諾甫,談哈爾濱、中東路、外蒙古等問題。
(2)北京任命劉存厚兼陸軍第二十一師師長。
1.24(一二,一二)
(1)馮國璋訪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亦到,商對南和議(以舊法召開新國會,以西南人物督湘,複以陸榮廷爲兩廣巡閱使幷兼粵督,滇黔軍留駐四川,段祺瑞力持不可)。
(2)馮國璋宣布定于1.26親往各處檢閱軍隊。
(3)徐樹錚電告張作霖、倪嗣沖,謂馮國璋親出另有詭謀。
(4)哈爾濱英領事建議改哈爾濱爲公共商埠,以杜日人對中東鐵路之覬覦。
(5)湖北靖國聯軍總司令黎天才及劉公、王天縱戰敗,自襄陽西走(上月黎部旅長張聯升、團長趙榮華已叛離)。
1.25(一二,一三)
(1)北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旅長張學顔、南陽鎮守使吳慶桐占襄陽(北京以張聯升任襄陽鎮守使)。
(2)陝西陸軍第一混成旅第三團營長張養誠(義安)、董威(
振五)在三原舉兵,討陳樹藩,號靖國軍(尋第三團團長胡景翼,及駐渭南蒲城之第一團團長曹世英均加入,胡、曹稱總司令。又漢中之第二十二混成旅長管金聚亦有聯絡)。
(3)北京財政部呈准指定延期交付協約各國之庚子賠款,發行「民國七年發交國家銀行短期公債」定額四千八百萬元,全數發交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由其自行經募,以歸還兩行墊欠各款(約八千萬元)。
1.26(一二,一四)馮國璋出北京,當晚抵天津,與直隸督軍曹錕晤談,幷檢閱軍隊(擬往南京依江蘇督軍李純,以抗段祺瑞)。
1.27(一二,一五)
(1)馮國璋自天津過濟南南下,山東督軍張懷芝隨行。
(2)譚浩明、程潜、趙恒惕之湘粵桂聯軍占岳州,北軍總司令兼第二師師長王金鏡等退臨湘。
(3)曾毓隽在奉天晤張作霖,本日返抵北京(曾系奉段祺瑞徐樹錚命于1.25到奉天,說張作霖派兵入關)。徐樹錚即電張,告以日本軍械到達秦皇島日期,盼楊宇霆早日來京接洽。
(4)桂軍林虎敗龍濟光部,奪回恩平。
1.28(一二,一六)
(1)馮國璋至蚌埠爲安徽督軍倪嗣沖所阻。
(2)護法聯合會推唐繼堯、程璧光、陸榮廷爲軍事總代表,岑春烜爲議和總代表,伍廷芳爲外交總代表,唐紹儀爲財政總代表。
(3)李純再電主南北調和。
(4)湘桂軍前敵將領程潜、韋榮昌、陸裕光、趙恒惕、劉建藩等通電收兵,不出湘境。
(5)開複馮德麟陸軍中將原官(馮國璋擬以馮德麟牽制張作霖)。
1.29(一二,一七)
(1)馮國璋自蚌埠回北京。
(2)梁士詒自日本回抵香港。
(3)湘軍劉建藩部入鄂境,敗安武軍于通城通山崇陽。
(4)陳炯明率粵軍自廣州抵汕頭。
1.30(一二,一八)
(1)馮國璋令北軍總司令曹錕、張懷芝、張敬堯進兵湘鄂,幷特派曹錕爲兩湖宣撫使,張敬堯爲攻(援)岳前敵總司令,褫奪湖北襄陽鎮守使陸軍第九師師長黎天才、湖北陸軍第一師師長石星川官職。
(2)蘇魯豫皖四省剿匪總司令第七師長張敬堯通電攻詆李純、王占元主和,兼及馮國璋。
(3)譚浩明、程潜分電李純,已令前方停止進攻,不入鄂境(
另有電向王占元作同樣表示)。
(4)特任曹銳署直隸省長。
1.31(一二,一九)
(1)李純電孫中山等調停南北時局,主停止戰事(2.9岑春烜、譚延闓,2.11陸榮廷通電贊同)。
(2)陸榮廷電稱岳州戰端由荊襄起釁,不礙和局,已囑譚浩明勿再動作。
(3)湘桂軍占湖北蒲圻(2.2後撤)。
(4)馮國璋派殷鴻壽爲前敵各軍總執法處處長。
2.1(一二,二0)
(1)令各省保護外人生命財産(因擊傷英美輪艦事)。
(2)徐樹錚電皖系督軍,奉軍即將入關,强請罷免李純,再進而去王士珍、徐世昌,段祺瑞均贊許。
(3)陝西北路東路靖國軍張養誠等占臨潼。
(4)中東鐵路督辦公所成立。
(5)江蘇省鳳凰山鐵礦籌備處成立。
(6)中華匯業銀行開業(中日合辦,陸宗輿爲總理)。
(7)討龍軍林虎、魏邦平克陽江。
2.2(一二,二一)
(1)程璧光、唐紹儀、伍廷芳邀孫大元帥及莫榮新會商改組軍政府辦法。
(2)陝西郭堅在鳳翔獨立,稱陝西西南路護法軍總司令。
(3)王占元將蘇贛鄂聯合條件密告徐樹錚,聲明决不阻北軍通過漢口。
(4)任命陳遐齡爲川邊鎮守使。
(5)馮國璋通電否認主和密令。
2.3(一二,二二)駐俄公使劉鏡人宣示中國對于中東鐵路之立場。
2.4(一二,二三)從曹錕等呈請,取消洪憲帝制犯梁士詒、朱啓鈐、周自齊通緝令。
2.5(一二,二四)
(1)馮國璋布告對南用兵停戰經過,及此次戰事再開之不得已,幷自責。
(2)馮國璋命將廣西督軍譚浩明褫奪官職及勛位勛章,江西督軍陳光遠不進援湖南,褫去上將銜陸軍中將,前湖南督軍傅良佐交軍法會審,省長周肇祥交懲戒委員會懲戒,第八師師長王汝賢、第二十師長范國璋褫奪軍官勛章勛位,總司令王金鏡褫奪勛位勛章撤銷上將銜總司令。
(3)任命吳佩孚署理陸軍第三師師長。
(4)徐樹錚電閻錫山,續商由奉軍截留新購軍械事(2.1已電商,以其中有閻氏之械)。
(5)馮國璋特赦陳錦濤三年有期徒刑。
(6)日本參謀次長田中義一與中國公使章宗祥商共同防俄事。
2.6(一二,二五)
(1)李純通電聲明對和戰問題毫無成見。
(2)黑龍江省設置中東鐵路臨時警備司令,派張煥相兼任。
2.7(一二,二六)
(1)岑春烜、譚延闓自上海通電主和。
(2)北軍第一路司令曹錕自天津赴湖北。
(3)京漢鐵路兵車在湖北花園因橋斷遇險。
2.8(一二,二七)
(1)張作霖電責李純首倡調和。
(2)廣東警備軍統領魏邦平等謀推程璧光爲廣東督軍,莫榮新改任討龍軍總司令。
2.9(一二,二八)
(1)外交部函國務院,對俄新舊兩黨不可有所偏袒。
(2)陝西西路靖國軍張養誠、董威會同東路曹世英、高峻攻西安(東路爲陳樹藩所敗)。
2.10(一二,二九)
(1)李純電詆張作霖對南主戰。
(2)孫中山電覆李純,盼一切依法解决。
(3)孫中山函孫洪伊,請鼎力進行長江方面之事。
(4)江西督軍陳光遠電請辭職,幷主南北調和。
2.11(一,一)
(1)美總統威爾遜再向國會發表其將來和議原則。
(2)任命王懷慶幫辦直隸軍務,王占元暫兼第二師師長(王金鏡免職)。
(3)陸榮廷電主南北和平。
(4)任命夏詒霆爲駐巴西公使,兼秘魯公使。
(5)黑龍江望奎設治局改爲望奎縣。
2.12(一,二)
(1)交通總長曹汝霖與日本橫濱正金銀行訂立四鄭鐵路短期借款合同日幣二百六十萬元(西原借款之一)。
(2)王士珍電覆譚延闓,促請回湘(2.13譚覆允)。
(3)北軍攻岳總司令第七師師長張敬堯由徐州赴漢口。
2.13(一,三)閩粵桂蘇浙鄂贛等省地震(以泉州潮州爲最烈)。
2.14(一,四)
(1)北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在湖北武穴電請罷兵,指馮國璋之討伐令系出于脅迫(陸建章所策動,馮原奉令援閩,本月初改令援鄂)。
(2)以俄亂蔓延,外交部令庫倫都護陳毅,如外蒙請求派兵,當力爲籌劃。
2.15(一,五)
(1)新疆喀什噶爾沿邊回民受俄國新黨煽惑蠢動。
(2)清季名禦史江春霖卒于福建蒲田,年六十四歲。
2.16(一,六)四川督軍劉存厚、省長張瀾因熊克武及滇黔軍之壓迫,宣言與西南各省一致。
2.17(一,七)公布修正國會組織法及選舉法(臨時參議院議决,參議員由274人减爲168人,衆議員由596人减爲406人)。
2.18(一,八)
(1)四川師旅長劉湘、陳能芳、劉成勛等推熊克武爲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劉湘屬第一師徐孝剛,徐在瀘州被困辭職,熊克武委劉爲第二師長)。
(2)馮玉祥自湖北武穴再發主和電,幷扣留招商局輪船(謠傳馮將奪取安慶)。
(3)令內務部籌備國會選舉事宜。
(4)俄新黨占領赤塔(齊都)。
2.19(一,九)
(1)國務總理王士珍辭職。
(2)日公使林權助提議中日共同出兵西伯利亞防敵(中國同意)。
2.20(一,一0)
(1)特任內務總長錢能訓兼代國務總理(王士珍請假)。
(2)四川靖國軍總司令熊克武之前敵總指揮呂超及滇黔軍攻占成都,四川督軍劉存厚省長張瀾北退(川南滇軍趙又新等亦再占瀘州叙府)。
2.21(一,一一)
(1)特派張懷芝爲湘贛檢閱使。
(2)孫中山函勸湖南督軍張敬堯協同護法。
(3)北京海軍部與日商三井洋行訂立無綫電臺借款合同,款額五十三萬六千二百鎊(雙橋無綫電臺借款,西原借款之一)。
(4)庫倫都護陳毅電請派兵屯駐烏得滂江,以備援護外蒙。
2.22(一,一二)
(1)奉軍第二十七師張景惠旅入關,抵灤州,張作霖之參謀長楊宇霆及徐樹錚同到秦皇島,即將北京購自日本之步槍二萬七千枝截留(即1917.11﹐15中日軍械借款應付者。山西閻錫山部份放行,另以三千枝分給直隸、福建,餘均用以裝備奉軍)。
(2)孫大元帥通電說明時局主張,贊同李純和平救國之議。
(3)陝西靖國軍曹世英、胡景翼等與劉鎮華之鎮嵩軍(自豫西來援陳樹藩)戰于臨潼蒲城,不利(圍攻西安之張養誠等亦西退)。
2.23(一,一三)
(1)日外相本野與中國公使章宗祥商共同防敵(俄),主不分畛域。
(2)新疆呼圖壁縣左改升縣缺。
2.24(一,一四)
(1)徐樹錚電約香港梁士詒到奉天商大局。
(2)湘贛檢閱使張懷芝由津浦路赴南昌。
(3)龍濟光部再陷廣東陽江,敗林虎部。
(4)任命馮耿光爲中國銀行總裁(代王克敏,副總裁仍爲張嘉璈)。
2.25(一,一五)
(1)徐樹錚自秦皇島到瀋陽晤張作霖。
(2)北京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職,交曹錕查明核辦(3.1馮部全體官兵電請收回成命,如不獲准,願與同去,李純曾質問免職理由,曹錕複代請留任,所部開湖南)。
(3)公布督辦參戰事務處組織令。
(4)李根源就任駐粵滇軍總司令(統朱培德、楊益謙等部)。
2.26(一,一六)
(1)廣州軍政府海軍總長程璧光被刺殞命(桂系莫榮新主使,由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代行程職權)。
(2)段祺瑞電請張作霖交還所扣留之軍械。
(3)日本參謀次長田中義一向章宗祥提出共同防敵辦法。
(4)北京派劉承恩爲陝西宣慰使。
(5)駐俄公使劉鏡人離俄京東返。
(6)香港跑馬場大火,觀客傷斃千餘人。
2.27(一,一七)
(1)張作霖電覆段祺瑞,拒絕交還所扣軍械。
(2)孫大元帥任命呂超爲成都衛戍司令,暫代四川督軍(唐繼堯另任命熊克武爲督軍兼省長)。
(3)改編第九師(黎天才部)爲第十七、十八兩混成旅,以張聯升、趙榮華分任旅長。
2.28(一,一八)從曹錕等呈請,開釋復辟罪犯雷震春、張鎮芳,發交曹錕軍前,隨營效力。
3.1(一,一九)
(1)段祺瑞之督辦參戰事務處成立,靳雲鵬任參謀處長,張志潭任機要處長,羅開榜任軍備處長,陳籙任外交處長,各部總長爲參贊,次長爲參議。
(2)暨南學校成立于南京。
3.2(一,二0)
(1)國務院電駐日公使章宗祥,關于中日共同防敵,由兩國軍事當局委員規劃。
(2)任命馬玉仁爲淮陽鎮守使,張仁奎爲通海鎮守使(均徐寶山舊部)。
3.3(一,二一)
(1)譚延闓自上海到南京,與李純商湖南問題(譚主南軍退出岳州,北軍不進駐,未獲結果)。
(2)俄德訂立和約(即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
3.4(一,二二)
(1)孫中山函勉馮玉祥,盼恢復國會。
(2)福建靖國軍占領樂縣。
(3)上海時事新報之「學燈」副刊出版(十四年十一月停刊)。
3.5(一,二三)
(1)廣州國會電巴黎各國代表,請將二十一條及段祺瑞與日本所訂一切密約協定宣布廢止。
(2)張作霖通電,擁護中央,戡平內亂。
3.6(一,二四)
(1)財政總長王克敏奉馮國璋命到蚌埠,托倪嗣沖轉詢張作霖意見。
(2)奉軍大隊(四旅)陸續開拔入關(由北京中南銀行胡筆江撥款二十萬元)。
(3)黑龍江添編第十九混成旅,由督軍鮑貴卿兼任旅長。
(4)第七師張敬堯部抵鄂南汀泗橋長岳鐵路兵車相撞。
3.7(一,二五)
(1)張作霖電倪嗣沖,對政局只求得一完全鞏固之責任政府,盼速行辦定,徐樹錚亦稱,但選任一堅强有力之責任總理,糾紛不難片言而解。
(2)馮國璋電各省督軍省長等,說明危殆情形,及求去之意,請籌商辦法。
(3)奉軍開抵北京附近之廊坊及天津附近之獨流。
(4)曹錕、張懷芝分電張作霖,歡迎奉軍入關。
(5)段祺瑞派之王揖唐、王印川、光雲錦、劉恩格、田應璜等組織安福俱樂部(中和俱樂部之變身,實際控制者爲徐樹錚,給以財政支持者爲曹汝霖)。
(6)李烈鈞任廣東討龍聯軍前敵總指揮。
(7)吉林派兵赴滿州裏,防俄兵騷擾。
3.8(一,二六)
(1)國務總理王士珍出京赴津。
(2)吳鼎昌到奉天商擁段祺瑞組閣事。
(3)張作霖電馮國璋勿懷退志,請組織完全內閣。
(4)孫大元帥任命熊克武爲四川督軍,楊庶堪爲省長,楊未到任前由黃複生代理(熊楊均爲四川省議會推舉,熊不就,仍以總司令名義統軍民兩政)。
(5)日本內閣决定中日軍事協定訂立計劃。
(6)美國鐵路工程師二人在河南舞陽葉縣附近爲匪擄去,美使向外交部交涉(3.25出險)。
3.9(一,二七)
(1)孫大元帥以北軍將進攻岳州,和平絕望,電勉各軍一致進討。
(2)俄國新舊兩黨在阿穆爾激戰。
3.10(一,二八)
(1)北京政府因庫倫政府之請,令察哈爾、綏遠派兵進駐內蒙交界之烏得滂江,防俄國過激黨。
(2)北軍進攻湘鄂間之羊樓司,與湘軍程潜部接觸。
3.11(一,二九)
(1)張作霖函電主由段祺瑞組閣。
(2)阿穆爾舊党敗走黑河,被解除武裝。
3.12(一,三0)
(1)張作霖以徐樹錚爲奉軍副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權。
(2)安徽含山討倪(倪嗣沖)軍,占領縣城。
3.13(二,一)
(1)藏番進犯川邊昌都、察雅各縣。
(2)陝西靖國軍張養誠(義安)爲陳樹藩及劉鎮華之鎮嵩軍所敗,陣亡于鄠縣。
(3)龍濟光軍再陷廣東恩平。
3.14(二,二)日使林權助自日本到奉天,晤張作霖、徐樹錚,表示對華政策及扶持段派宗旨始終不變。
3.15(二,三)
(1)奉軍司令部設于天津附近之軍糧城。
(2)張作霖電馮國璋,要求以段祺瑞組閣(皖系各督軍應之。時盛傳張作霖將督直隸,倪嗣沖督蘇,張懷芝督贛,曹錕督鄂,張敬堯督湘)。
(3)馮國璋訪段祺瑞,告以皖、豫、浙三督來電,盼其再出。
(4)南軍克湖北監利。
(5)蔣中正在汕頭就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
(6)取消洪憲帝制及復辟犯楊度、康有爲等通緝令。
(7)察哈爾都統田中玉派騎兵一營進駐烏得。
(8)瞿鴻禨卒于上海,年六十九。
3.16(二,四)
(1)北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敗湘軍程潜部趙恒惕、劉建藩,占領羊樓司。
(2)徐樹錚自奉天抵軍糧城。
(3)廣東討龍第三軍劉志陸部克恩平。
(4)派陸宗輿爲龍關鐵礦公司督辦。
(5)新任法國駐華公使柏卜呈遞國書(一作4﹐26)。
3.17(二,五)
(1)馮國璋訪徐世昌,商段祺瑞組閣事(靳雲鵬、段芝貴等勸段避嫌)。
(2)倪嗣沖電徐樹錚,暫勿免李純職(曹錕、張懷芝均代李疏通)。
(3)奉軍郭瀛州旅自天津開抵韓莊。
(4)徐樹錚晤天津日軍司令石光(石光對此次奉軍行動有煩言)。
3.18(二,六)
(1)曹錕、吳佩孚及第二艦隊司令杜錫珪攻占岳州(桂軍不戰)。張敬堯進向平江。
(2)徐樹錚電張作霖,主段祺瑞再出,另電倪嗣沖,商處置李純事(擬俟段祺瑞組閣後去李)。
(3)徐樹錚檢閱獨流靜海奉軍(翌日檢閱廊坊奉軍)。
(4)准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留任,交由曹錕節制調遣。
(5)廣州國會議員議决定期開正式會議。
3.19(二,七)
(1)日公使林權助提出中日共同出兵西伯利亞條件。
(2)黑龍江中東鐵路警備司令張煥相與俄新黨協議,俄軍不犯華境,華軍不助謝米諾夫。
(3)曹錕(直)、張作霖(奉)、倪嗣沖(皖)、王占元(鄂)、楊善德(浙)、盧永祥(滬)、李厚基(閩)、閻錫山(晋)、陳樹藩(陝)、張懷芝(魯)、趙倜(豫)、鮑貴卿(黑)、張廣建(甘)、姜桂題(熱)、田中玉(察)、蔡成勛(綏)等十五省聯電請段祺瑞組閣(徐世昌即命田文烈勸告馮國璋,非段出恐兵變)。
(4)徐樹錚電曹錕、王占元,盼向李純切實開布疏解,消釋嫌怨(李純反對段祺瑞複出,徐因托曹、王勸解)。
(5)徐樹錚電賀吳佩孚攻克岳州。
(6)孫大元帥電促唐繼堯就元帥職,幷進兵陝西。
3.20(二,八)
(1)日公使林權助訪徐世昌,勸段祺瑞毅然再出。
(2)馮國璋電倪嗣沖,謂段祺瑞不允出任總理。
(3)徐樹錚電李純解釋誤會,奉軍進駐韓莊,在壯剿匪聲勢。
3.21(二,九)
(1)日公使林權助約晤王邦隆,勸段祺瑞獨斷獨行,又晤段祺瑞,切勸複出(即由曾雲霈轉徐世昌、段祺瑞,徐命田文烈往見馮國璋,馮雲俟長沙攻下再議)。
(2)徐樹錚分電曹錕、張作霖等,請再電促段祺瑞組閣(馮國璋擬再待湘戰演變)。
(3)徐樹錚電請陳光遠與張懷芝出兵萍鄉醴陵,夾攻長沙。
(4)李純以奉軍許蘭洲旅將由津浦路南下,派兵一旅開赴徐州。
(5)嘉獎攻克岳州之曹錕、張敬堯、杜錫珪。
(6)奉天軍隊由津浦路開赴湘鄂。
3.22(二,一0)
(1)滬寧交通阻斷,徐樹錚分電倪嗣沖、楊善德、盧永祥嚴備。
(2)皖鄂交界不靖,英山失守。
3.23(二,一一)
(1)複任段祺瑞爲國務總理(是日由內閣閣員先將命令辦好,送請馮國璋蓋印發表,翌日任張志潭爲國務院秘書長)。
(2)特任劉鎮華署陝西省長(劉于3.28抵西安)。
(3)軍政府通告各國,不承認國會解散後北京非法政府與各國締結一切契約借款。
3.24(二,一二)
(1)梁士詒自香港到天津,晤徐樹錚。
(2)奉軍將領楊宇霆、張景惠、吳俊升等到天津。
3.25(二,一三)
(1)日外相本野與中國公使章宗祥成立共同防敵換文。
(2)徐樹錚電徐世昌、段祺瑞,請慎選財政總長,幷以方樞代張志潭爲國務院秘書長(不滿段芝貴)。
(3)奉軍第三混成旅開抵安徽宿州。
(4)李烈鈞督粵桂滇軍克廣東陽江,大破龍濟光。
(5)山西增設方山縣。
3.26(二,一四)
(1)北軍第三師吳佩孚、第七師張敬堯占長沙(譚浩明先退)。
(2)徐樹錚電李純,共釋前嫌,津浦路奉軍兩旅(即張懷芝第二路援軍)暫駐臨城韓莊及宿州固鎮(3.23李有電致徐)。
(3)徐樹錚、梁士詒、周自齊在天津商定財政總長由總理或曹汝霖兼任,另以吳鼎昌爲次長。
3.27(二,一五)
(1)特任張敬堯爲湖南督軍兼省長。
(2)曹錕電徐樹錚,指摘陸軍部、財政部于軍費械彈推延支吾(徐即轉段祺瑞)。
3.28(二,一六)
(1)特任藍建樞爲海軍總司令。
(2)俄新黨擬在哈爾濱起事,中東路會辦高士儐即派軍彈壓。
(3)孫中山函覆日人頭山滿、犬養毅,不克東去,另派朱執信前往(3.10頭山等有信來)。
3.29(二,一七)
(1)特任陸征祥、錢能訓、段芝貴、劉冠雄、傅增湘、朱深、田文烈、曹汝霖爲外交、內務、陸軍、海軍、教育、司法、農商、交通總長,曹兼署財政總長(原任財長王克敏、司法總長江庸去職,第三次段內閣成立)。
(2)特任孟恩遠爲吉林督軍(孟前以與李純通被免職,幷未交代),田中玉仍回察哈爾都統本任。
3.30(二,一八)徐樹錚電吳佩孚祝捷。
3.31(二,一九)任命吳鼎昌爲財政次長。
4.1(二,二0)任命馬麟署甘肅提督,馬廷勷署凉州鎮總兵。
4.2(二,二一)
(1)孫大元帥電唐繼堯,論改組軍政府問題,聲明如能達護法目的,無不可退讓。
(2)授曹錕、張敬堯、吳佩孚勛位勛章,幷賞前方將領三十萬元。
4.3(二,二二)
(1)徐樹錚到北京,與段祺瑞、徐世昌商進兵廣東,即由國務院致電湘贛閩浙督軍及張懷芝。
(2)張懷芝部施從濱師攻占湖南醴陵。
(3)日本使館武官齊藤告徐樹錚、曹錕,請日政府向南軍再提和談。
4.4(二,二三)山東魯南一帶土匪猖獗,共分五大股。
4.5(二,二四)
(1)北京海軍部派軍艦至海參崴,幷由吉林派陸軍前往。
(2)日英軍登陸海參崴。
4.6(二,二五)綏遠時疫肅清。
4.7(二,二六)安徽督軍倪嗣沖到北京,力勸段祺瑞、徐世昌繼續用兵(4.5徐樹錚迎之于濟南,4.15回蚌埠)。
4.9(二,二八)徐樹錚調奉軍兩旅南下。
4.10(二,二九)
(1)廣州護法聯合會向非常國會提出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
廢大元帥職改設總裁)。
(2)黑龍江黑河警備總司令部成立,巴英額任司令,防俄亂。
4.11(三,一)
(1)孫大元帥邀國會議員談話,反對改組軍政府。
(2)李烈鈞督林虎、劉志陸、魏邦平、朱培德等克廣東電白,再破龍濟光部(龍軍副司令黃棠興降)。
(3)陳炯明之援閩粵軍自汕頭進駐三河壩,决進攻福建。
(4)外交部電黑龍江督軍鮑貴卿嚴禁謝米諾夫在滿州裏一帶招募華工。
4.12(三,二)川邊鎮守使陳遐齡向北京請援。
4.13(三,三)
(1)北京勸業場被焚。
(2)曹錕請調吳佩孚部回駐岳州。
4.14(三,四)曹錕自漢口電馮國璋、段祺瑞,辭宣撫使幷請給病假(傳徐樹錚謀奪其直隸地盤)。
4.15(三,五)
(1)北軍第二路張懷芝部師長施從濱攻占湖南攸縣。
(2)內務部召集全國河務會議。
(3)英教士在福建被海盜戕殺。
4.16(三,六)日人在山東所設民政署正式成立,山東省議會請速向日使交涉。
4.17(三,七)
(1)浙江第一師師長童葆暄由溫州海道援福建。
(2)隴海鐵路火車在碭山被劫。
4.18(三,八)
(1)贛南鎮守使兼攻粵總司令吳鴻昌、贛軍旅長丁效蘭、王慶余攻占廣東南雄(謀援龍濟光)。
(2)李烈鈞克高州,龍濟光軍弃城走(李旋北去,龍部黃承北守雷州,曆八十餘日始下)。
(3)駐豫鄂間之奉軍第四、第五混成旅編爲第一支隊,張景惠任支隊長。
(4)徐世昌出京返河南輝縣。
(5)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等組織之新民學會成立于長沙。
4.19(三,九)
(1)譚延闓自上海到廣西武鳴,晤陸榮廷(尋派張其煌入湘,與吳佩孚接洽)。
(2)藏番陷昌都,邊軍統領彭日升降。
(3)庫倫都護陳毅電告外交部,外蒙已拒絕俄紅党領事。
4.20(三,一0)
(1)國務總理段祺瑞偕吳鼎昌、曾毓隽、葉恭綽自北京赴漢口。
(2)徐樹錚自天津到漢口(次日偕奉軍支隊長張景惠等赴信陽迎段祺瑞)。
(3)北軍吳佩孚部蕭耀南旅占領湖南衡山。
4.21(三,一一)
(1)段祺瑞抵漢口,河南督軍趙倜同行,晤曹錕、王占元,商湘粵軍事。調奉軍兩旅南下。
(2)桂軍譚浩明自衡陽退永州。
(3)廣東滇軍第三師張開儒部敗贛軍,奪回南雄。
(4)全國商會聯合會在天津開會,請求息爭,及宣布中日共同出兵西伯利亞條件。
(5)公布僑工出洋條例。
4.22(三,一二)大成張庫汽車公司開車。
4.23(三,一三)
(1)北軍吳佩孚占領湖南衡陽。
(2)段祺瑞偕王占元赴漢陽,查看兵工廠。
(3)奉天財政廳長王永江向日本朝鮮銀行訂借日金三百萬元,整理奉省官銀局。
(4)後藤新平任日本外務省大臣。
4.24(三,一四)
(1)段祺瑞在漢口召曹錕、張懷芝、王占元、趙倜會議,幷晤日法英領事(張懷芝今自江西至,李純、陳光遠、張敬堯未到)。
(2)湘軍師長趙恒惕、零陵鎮守使劉建藩大敗北軍施從濱,占領攸縣。
4.25(三,一五)
(1)段祺瑞由漢口東去(隨行之「楚材」兵艦在黃州附近撞沉招商局之「江寬」輪船,溺斃約四百人),當日抵九江,江西督軍陳光遠來晤。
(2)廣東討龍軍林虎等克廣東化州(4.26沉鴻英、劉達慶克廣州;4.28克遂溪)。
4.26(三,一六)曹錕、張懷芝、倪嗣沖電請馮迅速召集新國會。
4.27(三,一七)
(1)段祺瑞抵南京,與江蘇督軍李純、安徽督軍倪嗣沖、上海護軍使盧永祥會議。
(2)公布民國七年六厘短期公債條例,總額四千八百萬元。
(3)中東鐵路公司股東會在北京開會,選舉董事七人,總公司遷設北京,中俄人分任總協理。
4.28(三,一八)
(1)段祺瑞自南京回抵北京。
(2)徐樹錚自漢口抵長沙(5.1回漢口;5﹐4抵北京)。
(3)湘軍師長趙恒惕及零陵鎮守使劉建藩再敗北軍第二路張懷芝部魯軍第一師長施從濱、蘇軍第六混成旅長張宗昌及安武軍李傳業,占領湖南醴陵,湘西南軍亦敗北軍陳複初,占常德(南北軍紀律均極惡劣,醴陵受禍尤重)。
(4)北軍吳鴻昌、丁效蘭等再占廣東南雄(軍政府以李根源爲粵贛湘邊防軍務督辦禦之)。
(5)東京中國學生千余人開會,反對中日共同防敵協定,遭日警干涉。
4.29(三,一九)
(1)庫倫都護陳毅電告外交部,外蒙于中央派兵進駐,已不堅拒。
(2)山東土匪侵入直隸南部。
4.30(三,二0)
(1)交通兼財政總長曹汝霖與日商中華匯業銀行訂立有限電報借款二千萬日元,作擴充西北電信及修理舊有電臺與添設無綫電之用,許以將來電信借款之優先權,以政府已設之電信及其收入金全部爲擔保(西原借款之一。法、丹公使曾抗議)。
(2)湘軍趙恒惕部進占株洲,敗北軍第七師,奉軍第五混成旅闞朝璽部自岳州來援。
5.1(三,二一)
(1)曹汝霖向日本訂立濟順鐵路借款二千萬元,以該路爲抵押。
(2)發行民國七年短期公債,總額四千八百萬元,又長期公債四千五百萬元。
5.2(三,二二)
(1)日使要求認可本年三月湖南省與日商訂立之售賣水口山鋁礦合同。
(2)蘇玄瑛(曼殊)卒于上海,年三十五歲。
5.3(三,二三)
(1)督辦京畿一帶水灾河工善後事宜熊希齡與美商訂運河借款墊款美金二十萬元。
(2)李烈鈞自廣州到韶關,部署粵北軍事。
(3)俄紅軍連日侵入唐努烏梁海。
5.4(三,二四)
(1)廣州非常國會通過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改設七政務總裁,孫中山即向該會辭海陸軍大元帥職,幷發宣言斥責武人爭雄。
(2)北京國務院通電否認由臨時參議院代行國會一切職權。
(3)任命陳籙爲外交次長(代高而謙)。
(4)派嚴式超爲烏梁海調查員。
5.5(三,二五)湘軍自醴陵退往攸縣(湘軍受北軍第十一師李奎元截奪,5.1零陵鎮守使劉建藩在株州落水死,趙恒惕退耒陽郴州)。
5.6(三,二六)東京中國學生救國團(5﹐5成立)開會反對中日共同出兵防敵協定,被日警毆打拘捕。
5.7(三,二七)北軍再占湖南醴陵攸縣。
5.8(三,二八)
(1)奉軍第一支隊長張景惠到長沙(轄闞朝璽、鄒芬兩旅,即進駐醴陵)。
(2)湘軍奪回寶慶(5.12再爲張敬堯部所占)。
(3)外交部通知俄使館,本月起暫停付俄國部份之庚子賠款。
(4)特派章宗祥與瑞士簽訂通好條約。
(5)東京中國學生憤日警淩辱,開始罷學歸國。
5.9(三,二九)
(1)江蘇督軍李純派兵援江西。
(2)湖南督軍張敬堯電段祺瑞主暫行停戰,從事調和(5.12段電複不允,堅主平粵或占粵要隘)。
5.10(四,一)
(1)援閩粵軍左路許崇智由蕉嶺進占福建武平下壩(中路陳炯明由大埔進,右路鄧鏗守黃岡饒平)。
(2)日本代辦芳澤謙吉爲中國學生反對中日共同防敵協定,要求中國外交部禁止。
5.11(四,二)廣東督軍莫榮新拘捕滇軍第三師長兼軍政府陸軍總長張開儒,槍斃次長崔文藻(開儒曾通電擁護孫中山,複不服從唐繼堯命令,莫榮新誣以侵吞軍餉)。
5.12(四,三)
(1)罷學回國之留日學生在上海設立救國團本部,王兆榮、阮湘、曾琦、喻育之、溫晋城、龔德柏等主之,天津等地有支部,旋刊行救國日報。
(2)日使林權助通知外交部,俄國已將老少溝至長春鐵路售與日本(5.16俄使庫達攝夫對外交部已有同樣通知)。
5.13(四,四)廣東中國銀行停止營業。
5.14(四,五)龍濟光敗遁廣州灣。
5.15(四,六)
(1)伍廷芳、陸榮廷、唐繼堯、林葆懌、劉顯世、譚浩明、熊克武、程潜、李烈鈞、李根源、陳炯明、莫榮新電馮國璋,反對段祺瑞與日本訂立密約,幷主組織和平會議,解决一切(梁士詒與西南已有接洽)。
(2)中東鐵路俄工罷工(5.17復工)。
5.16(四,七)
(1)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簽字(徐樹錚在京促成。1919.3.14發表)。
(2)徐樹錚電請淞滬護軍使盧永祥懸賞緝捕密謀煽惑之陸建章、孫洪伊。
5.17(四,八)禁止與敵國通商。
5.18(四,九)
(1)天津全國商會聯合會通電反對中日軍事協議,幷推代表向北京請願。
(2)廣州國會非常會宣布修正軍政府組織大綱。
(3)伍廷芳、林葆懌、莫榮新、吳景濂通電說明改組軍政府原因。
(4)北京京報抨擊中日軍事協定,斥段祺瑞賣國(京報主編陳友仁因是被捕)。
5.19(四,一0)
(1)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簽字(1919.3.14發表)。
(2)四川靖國軍熊克武、呂超占領川北昭化,敗劉存厚、鐘體道。
5.20(四,一一)
(1)廣州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文(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岑春烜七人爲軍政府政務總裁,岑春烜兼內政部長(後改爲任可澄,由次長冷遹代),伍兼外交部長,陸兼陸軍部長(莫榮新代),林兼海軍部長,孫兼司法部長(未就,由徐謙、謝持相繼代),唐紹儀兼財政部長(未就,由伍兼代),唐繼堯兼交通部長(趙蕃代),李烈鈞爲參謀部長(章士釗爲軍政府秘書長,張群爲副官長)。幷推居正、焦易堂爲代表,敦請孫中山就總裁職。
(2)吳佩孚等電曹錕,謂武力解决非易,請速謀結束,曹錕據以轉告馮國璋、段祺瑞。
5.21(四,一二)
(1)孫中山不就軍政府政務總裁職,離廣州。
(2)留日歸國學生聯合北京大學及各專門學校學生二千余人向總統馮國璋請願廢除中日軍事協定(天津、上海、福州等處學生亦有表示)。
5.22(四,一三)俄國共黨侵入外蒙古恰克圖、三音諾顔等處。
5.23(四,一四)徐樹錚自北京到漢口,曹錕告以所部不能再任前敵,幷力請去陸軍總長段芝貴(段聯絡張敬堯、吳光新,共抗直系,曹大不悅)。
5.24(四,一五)
(1)徐樹錚電吳佩孚,目前不宜劃界停戰。
(2)孫中山抵汕頭,許崇智部攻占福建上杭。
(3)日本議員團分組先後抵北京、廣州、濟南、天津、上海、漢口。
5.25(四,一六)湖南前綫南北軍會商停戰。
5.26(四,一七)
(1)孫中山到粵東三河壩,晤陳炯明。
(2)廣州國會非常會議參衆兩院議長林森、吳景濂電請孫中山就軍政府總裁職。
(3)川邊藏蕃進犯同普,進逼巴塘。
(4)徐樹錚到衡陽晤吳佩孚。
5.27(四,一八)徐樹錚與吳佩孚商定,允直接撥付吳部二十萬元,另給以將軍名號,俟奉軍抵茶陵安仁,吳即進向韶關,直下廣州。
5.28(四,一九)
(1)徐樹錚、吳佩孚接洽情形,即電段祺瑞報告,幷離衡州北返。
(2)馮國璋接見岑春烜之代表章士釗,商南北和議(6.7二次接見)。
5.29(四,二0)
(1)英美日三使照會外交部,要求湖南督軍及將領個人應負外人所受之任何損失(美使芮恩施複口頭要求嚴命各將領負搶掠之責)。
(2)徐樹錚電段祺瑞,請財政部即電令漢口中國及交通銀行歸還吳佩孚借款二十萬元(實交八萬元,是日徐自衡州抵漢口)。
(3)直隸督軍兼第一路司令曹錕以不滿徐樹錚衡州之行,稱病離漢口北去。
(4)駐廣東香山警衛軍統領袁帶受北方運動,叛變,與護沙軍統領林警魂戰(6.6省軍敗袁帶,克香山)。
(5)匪劫直隸欒城縣。
5.30(四,二一)
(1)中日軍事協定說明書發表。
(2)援閩粵軍左路許崇智占永定。
(3)駐京英使抗議陝西破壞禁烟條約。
5.31(四,二二)
(1)奉軍許蘭洲開往豫西,準備入陝援川(因陝軍在川北失敗)。
(2)龍濟光到北京請援。
(3)裁撤第十七師,改爲湖南陸軍第一旅,朱澤黃任旅長。
6.1(四,二三)
(1)徐樹錚電奉、皖、湘、浙、晋、陝、豫、鄂、閩、魯、黑各省,布署國會議員選舉。
(2)孫中山離汕頭赴日本。
(3)陸榮廷宣布就軍政府總裁職。
(4)新疆督軍楊增新宣布戒嚴(因俄國革命黨與回人在新疆邊境衝突)。
6.2(四,二四)
(1)徐樹錚自漢口到北京,即電吳佩孚,告以段祺瑞允授以「
孚威」將軍名號。
(2)李烈鈞督滇軍成桄克南雄,敗贛軍吳鴻昌等。
(3)江西匪陷鄱陽(6.6又陷都昌)。
(4)廣東西江大水爲灾。
6.3(四,二五)
(1)各省省議會代表會議宣言要求南北停戰。
(2)福建北軍臧致平師攻占廣東黃岡。
(3)授吳佩孚爲孚威將軍。
6.4(四,二六)梁士詒、朱啓鈐、周自齊等主調和南北,推徐世昌斡旋。
6.5(四,二七)吉林督軍孟恩遠派兵赴哈爾濱防守中東路。
6.6(四,二八)
(1)援粵閩浙軍童葆暄師占廣東饒平。
(2)徐世昌到北京。
(3)吉林方正縣爲匪所陷。
6.7(四,二九)
(1)徐樹錚電請直、魯、豫、奉、黑、鄂、湘、浙、閩、晋、陝、甘各省禁阻省議會代表赴南京(各省議會代表定6.3在南京開會,請早息內爭)。
(2)徐樹錚電閻錫山、陳樹藩,布署國會議員選舉,嚴防民党人士入選。
(3)段祺瑞拒絕留日歸國學生宣布中日條約之要求。
(4)閩軍奪回永定。
(5)英與日本商共同出兵西伯利亞問題。
6.8(四,三0)
(1)山東督軍兼第二路司令張懷芝自江西回濟南(時段祺瑞擬任張爲援粵司令,將第一、第二兩軍合幷)。
(2)奉軍司令孫烈臣到長沙,張景惠電徐樹錚,謂糧草告匱,菜蔬斷絕,請嚴飭整頓。
(3)徐樹錚到瀋陽。
(4)留日歸國學生在上海開全體會議,籌開國民大會,拒絕中日軍事協定,提倡國貨。
6.10(五,二)
(1)四川熊克武部第五師呂超再敗劉存厚、鐘體道,占領廣元(6.8),劉等退陝邊寧羌(旋乘原駐陝南之第二十二混成旅長管金聚北去,占有漢中)。
(2)孫中山到日本門司。
6.12(五,四)
(1)徐樹錚與曹錕、張懷芝、龍濟光會于天津,商對南戰事(
6.14安徽督軍倪嗣沖抵津,勸曹、張再戰)。
(2)廣州國會議員開正式會議(仍不足法定人數)。
6.13(五,五)
(1)駐日公使章宗祥與瑞士代表在東京訂立中瑞通好條約(仍許與領事裁判權)。
(2)陝西靖國軍樊鐘秀部占潼關(翌日退出)。
6.14(五,六)
(1)前陝西督軍炳威將軍陸建章因反對對南用兵,被徐樹錚槍斃于天津奉軍司令部(此事與倪嗣沖有關)。
(2)徐樹錚電令長沙孫烈臣,命在湘奉軍第三旅克日進駐安仁茶陵以南地區(孫藉口勢孤不進)。
(3)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占湖南常德。
(4)馮國璋代表張一¡,段祺瑞代表靳雲鵬及各部總長赴彰德爲袁世凱舉行祭禮。
(5)日本銀行團向國際銀行團要求滿蒙除外,作爲參加國際銀行團之條件(6.23美反對)。
6.15(五,七)
(1)「新青年」雜志易蔔生專刊出版。
(2)吳佩孚通電與湘軍劃界停戰言和。
(3)馮國璋接見唐繼堯之代表任可澄。
6.16(五,八)英使館因4.15英教士在福建被海盜戕殺,迄未破獲,自派軍艦往剿。
6.17(五,九)
(1)湖南奉軍司令孫烈臣電徐樹錚、楊宇霆,謂各路將領漫無系統,戰守莫衷一是,請辭湘東司令。
(2)徐樹錚電直隸省長曹銳,告以段祺瑞允助曹錕爲副總統。
(3)上海孫毓筠、李征五、孫洪伊派人運動湘皖陸建章舊部附和南方。
(4)銷去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免職處分。
(5)湖南督軍張敬堯招撫山東巨匪郭安、史沒臣等二十營。
6.18(五,一0)
(1)交通兼財政總長曹汝霖與日本興業銀行、臺灣銀行、朝鮮銀行訂立吉(吉林)會(會寧)鐵路借款預備合同,款額一千萬日元(西原借款之一 )。
(2)北京政府與洋藥(鴉片)公司訂購買存土條約。
(3)哈爾濱俄人特別(救國護法團)會議,决請協約國出兵援助。
6.19(五,一一)
(1)徐樹錚電長沙奉軍司令孫烈臣,吳佩孚允同心協助,共維大局,决無反復虞詐之慮,另電吳佩孚不可與南軍劃界停戰議和。
(2)徐樹錚電楊宇霆,段祺瑞不允即赦張勛,請托袁金鎧、王永江向張作霖解釋,俟國會選舉後赦免。
(3)粵軍許崇智再占福建永定。
6.20(五,一二)
(1)徐樹錚電張作霖,中央正極力爲奉天凑墊數十萬元(共百萬元,6.27先撥半數,7.15續撥五十萬元,張又要索百萬元)。
(2)特派曹錕爲四川、廣東、湖南、江西四省經略使,張懷芝爲援粵總司令,吳佩孚爲援粵副司令(此系徐樹錚、倪嗣沖與曹、張最近二日在天津所商定,傳幷許曹錕以副總統)。
(3)粵軍占贛南虔南縣(6.23爲贛軍奪回)。
(4)美國國務卿蘭辛致書總統威爾遜,主由美國銀行團參加對華借款(意在抗日)。
6.21(五,一三)
(1)美總統威爾遜批准6.20蘭辛建議,準備對華借款。
(2)日本于鄭家屯設領事館。
6.22(五,一四)
(1)特派李厚基爲閩浙援粵軍總司令,童葆暄爲副司令。
(2)倪嗣沖離天津返蚌埠,張懷芝回濟南。
(3)漢陽兵工廠炮彈廠炸裂。
6.23(五,一五)奉軍司令孫烈臣自長沙返抵天津(即去奉天,七月初返湘)。
6.24(五,一六)
(1)吳佩孚電徐樹錚,解釋與南軍停戰議和苦衷(6.30徐電覆勉以再戰)。
(2)擴充陸軍第五混成旅爲第九師,魏宗瀚爲師長。
(3)粵軍許崇智占福建上杭。
(4)定7.12爲恢復共和紀念日(段祺瑞討平復辟日)。
6.25(五,一七)
(1)各省省議會代表擬在南京開會,請願息爭(北京政府禁止)。
(2)孫中山自日本到上海。
(3)外交部與英美日三使商解除謝米諾夫軍隊武裝及俄人請求出兵西伯利亞事。
6.26(五,一八)
(1)援粵之浙軍團長陳肇英受呂公望策動與粵軍聯絡(廣東軍政府參謀次長蔣尊簋曾派蔣鼎文前來)。
(2)添設奉天省通遼縣。
6.27(五,一九)
(1)援粵總司令張懷芝由濟南赴漢口(7.1到)。
(2)改山東第一師爲兩混成旅,以潘鴻鈞、張克瑤分任旅長。
(3)徐樹錚電劉存厚,正積極援川。
(4)孫中山電令陳炯明、蔣中正冒險進攻閩南。
6.28(五,二0)
(1)于右任應陝西靖國軍之請,自上海到三原。
(2)特任張樹元護理山東督軍兼省長。
(3)徐樹錚電覆馮玉祥,解釋殺陸建章事。
(4)自俄東來之捷克軍占領海參崴,推倒該處之蘇維埃政府。
6.29(五,二一)
(1)岑春烜自上海赴廣州(7.2到)。
(2)北軍第二十師師長范國璋占湖南桃源。
6.30(五,二二)
(1)中日陝西實業借款成立(日金三百萬元)。
(2)王光祈、曾琦、李大釗、周無(太玄)、陳愚生等在北京商組少年中國學會。
(3)徐州地雷爆炸。
7.1(五,二三)
(1)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守常)在「言治季刊」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謂爲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心理變動之顯兆。
(2)將軍府參軍張鈁在陝西雒南聯合樊鐘秀部,稱靖國軍南路司令(上月于右任已被推爲陝西靖國軍總司令)。
(3)任命商震爲山西第一混成旅旅長,張培榮爲曹州鎮守使。
7.2(五,二四)
(1)協約國决定由中日美英法及捷克共同進兵西伯利亞。
(2)中瑞(瑞士)通好條約批准。
(3)任命曹爲薊榆鎮守使。
7.3(五,二五)廣州國會非常會議電請黎元洪南來行使職權。
7.4(五,二六)蘇俄外長翟趣林在第五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宣稱,願放弃帝俄在華特權。
7.5(五,二七)
(1)唐繼堯、伍廷芳、陸榮廷、林葆懌、岑春烜就任廣州軍政府政務總裁(孫中山、唐紹儀未就)。
(2)財政總長曹汝霖與日本銀行團訂立第二次善後借款第三次墊款合同,款額一千萬日元(西原借款之一)。
(3)北京任命鐘體道爲第二十二師師長,田頌堯、賴心輝爲第二十一師(劉存厚)旅長。
7.6(五,二八)
(1)陸榮廷電複梁士詒,商統一,主照舊約法選新國會。
(2)山東定陶兵變。
7.7(五,二九)山東汶、泗、沂各河泛濫,潰溢爲灾。
7.8(六,一)
(1)日本公使要求開承德、朝陽、錦州、林西、開魯等處爲商埠,幷從速實行開放歸化、張家口、赤峰、洮南、葫蘆島、多倫諾爾六處。
(2)美國摩根等八銀行致書國務卿蘭辛,建議組織英、法、美、日四國銀行團共同對華貸款(7.9蘭辛同意,翌日即向英、法、日提出)。
(3)上海銀行公會成立。
(4)匪陷江蘇蕭縣。
7.9(六,二)霍爾瓦特在四站組織全俄臨時政府。
7.10(六,三)
(1)俄白黨(舊党)謝米諾夫戰敗退入中國境內,爲吉、黑軍解除武裝,紅黨(新黨)要求引渡,被拒。
(2)福建浙軍童葆暄占峰市,敗粵軍熊略部。
7.11(六,四)四鄭鐵路通車。
7.12(六,五)令新選之參衆兩院議員于八月一日齊集北京。
7.14(六,七)
(1)徐樹錚電張作霖,解釋中日吉黑林礦借款幷不損害地方權利,全爲軍費需要。
(2)日使抗議礦業條例。
(3)海參崴之西伯利亞臨時政府成立。
7.15(六,八)
(1)徐樹錚電駐日公使章宗祥請向日方解釋湘粵軍事進行遲頓原因。
(2)特派董康、王寵惠充修訂法律館總裁,羅文幹爲副總裁,姚震爲大理院院長。
(3)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完成(是年秋出版)。
7.17(六,一0)
(1)設駐羅馬教廷特命全權公使,以駐西班牙公使戴陳霖兼任(以法國反對,教使不克來華,戴亦奉命暫不到任)。
(2)徐樹錚電湖北督軍署參謀長何佩珞嚴防研究系加入新國會選舉。
(3)徐樹錚電勸吳佩孚勿撤祁陽駐軍。
7.18(六,一一)
(1)農商部呈准組織龍烟鐵礦公司,派陸宗輿爲督辦。
(2)廣州軍政府公布政務會議條例。
(3)熱河都統姜桂題派毅軍統領常德盛部六營赴豫東剿匪。
7.19(六,一二)
(1)財政總長曹汝霖與日本銀行團(橫濱正金銀行)續定延期償還第二次善後借款第一次墊款合同(即財政部證券改借契約)。
(2)徐樹錚自天津到奉天說明中日吉黑林礦借款事,幷調解張作霖與楊宇霆衝突(7.22西返),時徐張亦有齟齬。
(3)福建北軍臧致平師攻占廣東大埔,粵軍第一支隊李炳榮退向三河壩。
7.20(六,一三)
(1)交通總長曹汝霖與美日電氣公司訂立合辦電氣公司合同正式成立(即去年10.20所訂立者)。
(2)督辦京畿一帶水灾河工善後事,熊希齡與美國廣益公司訂立之運河借款合同正式簽字,款額美金六百萬元(原名爲運河七厘金幣公債借款)。
(3)北京外交部向英法日提議共同出兵海參崴(7.25日本同意)。
(4)山西火藥庫爆炸。
7.21(六,一四)雲南水灾。
7.23(六,一六)駐烏裏雅蘇台佐理員電告俄紅党侵入烏境,拔去界碑。
7.24(六,一七)
(1)軍政府總裁唐繼堯等通電擁護約法,宣布段祺瑞罪狀(旋又發表對外宣言,要求各國承認軍政府)。
(2)廣東雷州龍濟光部降于粵軍。
(3)全國高等專門學校校長在北京開會。
(4)優恤前郵政總辦法人帛黎。
7.25(六,一八)國務會議准捷克軍通過中東鐵路(翌日通知協約國,即准捷克軍自海參崴假道西返)。
7.27(六,二0)
(1)伍廷芳電請各國承認廣州政府。
(2)特派熊希齡兼任督辦運河工程事宜。
(3)上海、北京、天津學生籌組愛國會。
7.28(六,二一)
(1)奉天督軍張作霖突至天津,晤直隸督軍曹錕(徐樹錚迎于唐山。時張對徐頗不滿。7.29援粵總司令張懷芝至自漢口,7.31安徽督軍倪嗣沖至自蚌埠)。
(2)吉黑兩省以俄國新黨進逼滿州裏一帶,電中央告急。
7.30(六,二三)
(1)美國務院訓令北京美代辦馬慕瑞,美政府决定協助美銀行團對華借款,幷邀英、日、法銀行參加。
(2)謝米諾夫部戰敗退入滿洲里海拉爾,我警備司令張煥相將其解除武裝,新黨允不犯境。
(3)駐美公使顧維鈞與美國管船部及摩根公司訂立造船借款條約(船四隻,在上海造)。
(4)庫倫都護使陳毅調兵一營來庫倫,防俄亂黨。
7.31(六,二四)
(1)奉天督軍張作霖、曹錕、徐樹錚與安徽督軍倪嗣沖、山東督軍張懷芝、黑龍江督軍鮑貴卿等在天津會議,决定推徐世昌爲總統,幷促曹錕南下繼續進攻。
(2)蔣中正辭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
(3)北京陸軍部與日本泰平組合公司訂立第二次軍械借款,款額二千三百六十萬日元。
8.1(六,二五)
(1)蘇俄外長翟趣林電孫中山(複書),備致欽慕,盼共同奮鬥。
(2)改訂關稅則例開始實行,切實值百抽五。
(3)南北軍戰于湖南祁陽寶慶。
8.2(六,二六)
(1)農商總長田文烈、財政總長曹汝霖與日本匯業銀行訂立吉黑兩省金礦及森林借款合同,款額三千萬日元(西原借款之一)。
(2)日本宣布出兵西伯利亞,尊重俄國領土完整,不干涉俄國內政。
8.3(六,二七)
(1)因法日兩使之要求,續付俄國庚子賠款,仍延付三分之一(8.9由外交部照會俄使)。
(2)美國宣布出兵西伯利亞,援助捷克軍(是日英軍在海參崴登岸)。
(3)命海容艦長林建章節制派赴海參崴陸海軍隊。
(4)匪劫廣東新會。
8.4(六,二八)
(1)日美發表共同出兵西伯利亞宣言。
(2)粵軍陳炯明奪回廣東大埔(8.6奪回峰市、永定)。
8.6(六,三0)法使抗議中國添設駐羅馬教廷公使。
8.7(七,一)駐湘第三師師長吳佩孚電李純,反對援粵攻川,痛斥國會選舉違法及借款殺害同胞,請會同鄂贛兩督提倡和平,停止內爭。
8.8(七,二)
(1)日公使林權助與段祺瑞商中日共同向滿洲里出兵。
(2)外交部向英使抗議喀什噶爾英國領事署添駐衛兵。
(3)粵軍許崇智占福建上杭。
8.9(七,三)
(1)陝西靖國軍胡景翼、郭堅、樊鐘秀、曹世英、高峻、盧占魁等推于右任爲總司令,張鈁爲副司令(胡尋爲陳樹藩所誘執)。
(2)安福俱樂部大會。
8.10(七,四)
(1)公布金幣券條例及幣制局官制(段祺瑞借此籌軍費政費)。
(2)法軍在海參崴上岸,準備向西伯利亞出動。
8.11(七,五)北京臨時參議院閉會。
8.12(七,六)
(1)北京新國會開會(參議院議員原爲二百七十四人,减爲一百六十八人;衆議院議員原爲五百九十六人,减爲四百零六人,大半屬安福俱樂部,粵桂川滇黔未選,湘鄂陝系選派)。
(2)馮國璋因代總統任期届滿,通電表示無意戀棧,及競爭選舉。
(3)日軍第十二師團到海參崴,準備向西伯利亞出動。
(4)第一批假道中東鐵路之捷克軍抵哈爾濱(俄路工罷工,阻其西進)。
8.13(七,七)
(1)上海浦東日華紗廠女工罷工,要求增加工資,改良待遇(
明日解决)。
(2)日軍擅自入駐中東鐵路,進向滿洲里,幷宣布中日共同防敵協定開始。
(3)日本設立成都總領事館。
8.15(七,九)
(1)英、法、美、日軍隊集海參崴,準備分三路經滿洲一帶向西伯利亞前進,日人爲統帥,擬設司令部于滿洲里(幷未得中國同意)。
(2)廣東暴風雨爲灾。
8.16(七,一0)
(1)英日俄法四國銀行團抗議金幣券條例及幣制條例(因與改革幣制有關,應與銀行團協議)。
(2)協約國公使照會外交部,請允在哈爾濱設置秘探總局。
(3)日軍在俄屬廟街上岸。
8.17(七,一一)
(1)蘇、浙、贛、鄂四省商民及公團反對以北京政府所收買存土,指銷四省。
(2)粵軍參謀長鄧鏗函孫中山,報告戰况,請以許崇智別領一軍。
8.18(七,一二)
(1)北京派赴海參崴之軍隊出發(第九師,共四營)。
(2)廣州軍政府開第一次政務會議。
8.19(七,一三)
(1)廣州軍政府推岑春烜爲主席總裁(岑任劉彥爲政務廳長,張群爲副官長,楊永泰爲廣東財政廳長,鈕永建爲兵工廠監督)。
(2)日軍由哈爾濱進駐黑省,分駐中東路各站。
8.20(七,一四)北京新國會選舉王揖唐爲衆議院正議長(
明日選劉恩格爲副議長)。
8.21(七,一五)
(1)駐湘北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湘南鎮守使趙春廷、指揮官張宗昌、陳德修、旅長馮玉祥、王承斌、閻相文、蕭耀南、張學顔、張福來、潘鴻鈞、張克瑤等通電請馮國璋明令罷戰,暫勿選舉總統。
(2)岑春烜就軍政府主席總裁職。
(3)廣東東江西江水灾。
(4)協約國在海參崴會議,拒絕美國派員接管西伯利亞及中東鐵路。
8.22(七,一六)
(1)北京新國會選舉梁士詒、朱啓鈐爲參議院正副議長。
(2)曹錕電斥吳佩孚(段祺瑞準備罷吳,以旅長張學顔代之)。
(3)日兵由哈爾濱進駐滿洲里,幷派員管理長春哈爾濱一段鐵路(此段路于去年十一月由俄國臨時政府私以日金二千三百萬元售與日本),美公使因美商在該路投有資本,向外交部抗議。
(4)農商財政兩部設立中華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8.23(七,一七)
(1)譚浩明、譚延闓電吳佩孚,贊成罷戰。
(2)日公使要求以江蘇米穀供給日本。
8.24(七,一八)
(1)國務院發表西伯利亞(海參崴)出兵宣言。
(2)滿洲里中日軍隊衝突(因日軍迫華軍後退)。
(3)段祺瑞電斥吳佩孚,命勿再妄談政治。
(4)四省經略使曹錕自天津移駐保定。
(5)奉天督軍張作霖自天津起程回瀋陽,幷通電主對南續戰。
(6)任命張景惠爲奉軍第一師師長(張部駐湘)。
(7)因法使之抗議,延期派遣駐羅馬教廷公使。
8.25(七,一九)倪嗣沖通電主繼續對南用兵。
8.26(七,二0)
(1)吳佩孚駁複8.24段祺瑞電,幷指責張作霖陰謀復辟。
(2)曹錕通電責吳佩孚受人挑撥,破壞北洋團體。
(3)駐常德之北軍旅長馮玉祥否認列名8.21之主和電。
(4)川邊軍分統劉贊述因寧靜英國副領事竇錫孟之調停,在昌都談判和議,竇錫孟擬約十三款。
8.27(七,二一)
(1)北京政府與英商馬可尼無綫電有限公司訂立借款六十萬,裝設軍用無綫電話。
(2)賑河南福建水灾。
8.28(七,二二)
(1)吳佩孚電段祺瑞,謂倡議和平,實出本心,非受人嗾使。
(2)徐樹錚電責吳佩孚反復。
(3)廣州國會開憲法談話會。
(4)廣東「廣通」巡艦兵變。
8.29(七,二三)山東巨匪白天祖連陷濮陽、陽穀、莘縣,圍攻曹縣、博平、冠縣、朝城、觀城、範縣。
8.30(七,二四)
(1)軍政府主席總裁岑春烜電複吳佩孚,贊成其促進和平主張。
(2)粵軍許崇智占領福建龍岩。
(3)英日法俄四使向外交部質問金券條例。
8.31(七,二五)
(1)非常國會宣言繼續召集護法會議,選舉總統,否認北京政府締結對外條約及公布法律。
(2)廣州軍政府通電否認北京新國會選舉總統(仍承認馮國璋之代理爲合法)。
(3)段祺瑞通電,聲明俟總統改選,政局重新,即及時引退,命前敵各軍嚴防煽惑。
(4)廣東督軍莫榮新通電響應吳佩孚和平主張。
(5)粵軍陳炯明占領福建漳州(幷占南靖、漳浦、長泰、雲霄、同安各縣,時浙軍團長陳肇英正式歸附南軍,軍政府派爲浙軍第一師長,呂公望爲浙軍總司令,粵軍乘機前進)。
(6)外交部同意協約國在哈爾濱設置秘探總局。
9.1(七,二六)
(1)許崇智任粵軍第二軍長(轄熊略、李炳榮、鄧本殷、羅紹雄部),兼前敵總指揮。
(2)奉天胡匪陷輯安縣。
9.3(七,二八)北京總統預選會,到國會議員三百八十四人,投徐世昌票者三百八十三人。
9.4(七,二九)
(1)北京新國會選舉徐世昌爲總統(到會議員四百三十六人,徐得四百二十五票)。
(2)廣州非常國會宣言不承認北京選舉之總統。
9.5(八,一)
(1)徐世昌通電辭總統。
(2)北京新國會選副總統,以不足法定人數未成(段派原許曹錕,徐世昌、梁士詒派主從緩,以待南方)。
(3)湖南瀏陽團練驅逐北軍。
9.6(八,二)
(1)中日陸軍共同防敵協定實施上必要詳細協議簽字,中日共同出兵西伯利亞,協助捷克軍。
(2)段祺瑞電勸徐世昌就職,馮國璋亦通電盼南北一致擁戴新總統。
(3)日公使林權助離北京返國。
9.7(八,三)
(1)特派張作霖爲東三省巡閱使。
(2)湯化龍在美國西雅圖爲華僑王昌所刺死,年四十五歲(1874至1918,或雲事在9.1,一說9.12湯在加拿大維多利亞被暗殺。時化龍在美考察,一說代北京政府借債)。
(3)美代辦訪外部,要求由美國駐西伯利亞鐵路委員會代管中東鐵路,以防落入日本之手。
9.9(八,五)
(1)北京內務、財政兩部派禁烟特派委員辦理運銷存土。
(2)英公使朱爾典訪外長陸征祥,勸南北議和,以免危及中國在國際地位。
9.10(八,六)
(1)國務會議派劉鏡人爲駐西伯利亞高等委員,前赴海參崴。
(2)徐樹錚電張作霖,辭奉軍副司令,幷薦孫烈臣接任。
9.12(八,八)賑湖南水灾。
9.(八,初)唐繼堯到重慶,召集護法軍將領熊克武、王文華等會議(熊對唐不滿)。
9.13(八,九)
(1)吳佩孚電勸徐世昌勿就非法國會選出之總統,毅然出任調人領袖,以謀統一。
(2)捷克軍司令在哈爾濱發布命令,鎮壓罷工,幷設立臨時軍事法庭裁判處,裁判罷工人員,中國抗議(旋撤消)。
9.14(八,一0)
(1)廣州軍政府電複馮國璋,指北京總統選舉非法。
(2)曹錕通電徵求停止內爭及時局意見。
(3)綏軍團長高在田部前隊抵庫倫(9.17高本人亦到,全軍于9.24到齊)。
9.16(八,一二)
(1)岑春烜、伍廷芳勸徐世昌勿就總統。
(2)徐世昌接受北京國會所送之新總統當選證書。
(3)武長鐵路通車。
9.17(八,一三)
(1)北京特派薩鎮冰督辦福建全省清鄉事宜,黃培松會辦。
(2)準備開赴福建之「振武新軍」(龍濟光所招魯匪顧德麟部)在山東齊河晏城嘩變。
9.18(八,一四)
(1)英使兼協約國領銜大臣朱爾典以黑河道尹張壽增輔助俄國新黨,向外交部抗議,要求將其褫職。
(2)任命梁朝棟、鄭殿升、蔡平本、王良臣、劉晋九爲奉天第一、二、三、四、五混成旅旅長。
9.19(八,一五)
(1)廣州軍政府公布修正政務會議條例。
(2)庫倫都護使陳毅因俄過激黨東進,日本亦覬覦外蒙,電請政府自行擔任庫恰出兵防敵事。
9.20(八,一六)
(1)日本照會中國,依據中日陸軍共同防敵協議,日軍在北滿將采取必要行動。
(2)舊俄使庫達攝夫要求外交部撤回派往外蒙軍隊。
(3)駐湘北軍吳佩孚、李奎元、馮玉祥等通電響應曹錕9.14電,請早息內爭,促成和局。
9.21(八,一七)
(1)以俄國新黨敗遁,黑龍江中東鐵路臨時警備總司令部改組爲警備司令,幷設國防籌辦處。
(2)日本外務大臣後藤新平照會中國公使章宗祥,聲明于適當時期拋弃庚子賠款之請求權。
9.22(八,一八)廣州軍政府免李耀漢職,以翟汪代理廣東省長,古日光代理肇陽鎮守使(翟、古均李部將)。
9.24(八,二0)
(1)駐日公使章宗祥與日外務大臣後藤新平成立中日滿蒙四路換文。
(2)章宗祥與日外務大臣後藤新平成立高徐及濟順鐵路換文及山東問題換文。
(3)李純拆毀滁州以南路軌,阻徐樹錚部參戰軍第一旅王永泉部(奉軍)開往福建。
9.25(八,二一)
(1)英美公使抗議中國政府收買存土,謂此舉爲一種退化表示,大失信用于英美諸國。
(2)陝西靖國軍連占數縣,督軍陳樹藩出守渭南。
9.26(八,二二)
(1)湖南南軍將領譚浩明、譚延闓、程潜、馬濟、李書城、韋榮昌、張其鍠、陸裕光、趙恒惕、林修梅、宋鶴庚、魯滌平及北軍將領吳佩孚、李奎元、趙春廷、張宗昌、馮玉祥、王承斌、閻相文、蕭耀南等通電,請馮國璋速頒罷戰命令,新國會當以法理爲依歸,盼徐世昌勿爲非法所利用。
(2)蔣中正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官(所部千人駐福建長泰)。
(3)京師地方審判廳判决暗殺宋教仁案,處洪述祖以無期徒刑。
9.27(八,二三)
(1)英向日本提議由英日美法共同勸告中國南北和好(日婉拒,謂爲期尚早)。
(2)外交部答覆英日俄法四使質問,否認金券條例有損銀行團利益(四使仍不滿意)。
(3)中國否認捷克軍任命之中東路司令。
(4)美總統威爾遜在紐約演說,重申其和議原則。
(5)奉天督軍署參謀長楊宇霆免職(因與徐樹錚勾結)。
9.28(八,二四)
(1)駐日公使章宗祥與日本興業銀行、臺灣銀行、朝鮮銀行訂滿蒙四路(洮南至熱河,長春至洮南,吉林經海龍至開原,洮熱路之一端至海港)借款草合同,款額二千萬日元(西原借款之一)。
(2)章宗祥與日本興業、臺灣、朝鮮銀行訂立濟順、高徐兩路借款草合同,款額二千萬日元(西原借款之一)。
(3)章宗祥與日本興業、臺灣、朝鮮銀行訂立參戰借款二千萬日元(西原借款之一)。
(4)李盛鐸當選爲北京新參議院全院委員長。
9.29(八,二五)
(1)孫中山電賀俄國革命成功。
(2)北京內務部公布指定敵國人民移居地管理處章程。
(3)日本原敬內閣成立,內田康哉任外務省大臣(西原借款至是告一結束)。
9.30(八,二六)北京國務院駁斥南北將領9.25電。
9.毛澤東等自長沙到北京,籌劃赴法國勤工儉學(毛在北京大學旁聽,幷任職圖書館)。
10.(1)北京大學文科教授陳獨秀、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等組織社會主義研究會。
(2)北京大學圖書館職員毛澤東加入少年中國學會。
10.1(八,二七)黑龍江成立國防籌備處。
10.2(八,二八)
(1)張作霖駁斥9.25南北將領電。
(2)徐樹錚電張作霖,即日起卸去奉軍副司令之職,經手欠款三百二十余萬元自行清理。
(3)楊庶堪在重慶就任四川省長。
10.3(八,二九)
(1)湖南前綫南北將領譚浩明、譚延闓、程潜、趙恒惕、張其鍠、吳佩孚、馮玉祥、王承斌、蕭耀南、閻相文等聯合通電詆段祺瑞無和平誠意,幷電徐世昌勿就總統職。
(2)段祺瑞致書參議院議長梁士詒、衆議院議長王揖唐,主選曹錕爲副總統(意在籠絡吳佩孚)。
10.4(八,三0)
(1)前綫南北將領聯電各省,謂總統大權旁落已久,盼徐世昌勿登臺。
(2)粵軍克瓊州儋縣,敗龍濟光部(已圍攻甚久)。
10.5(九,一)山東督軍張樹元向日本泰平公司訂購軍械合同,價值六十九萬日元。
10.6(九,二)
(1)安福俱樂部幹事會議,徐樹錚說明推舉曹錕爲副總統原因。
(2)北京宣言承認捷克軍隊爲對于德奧正式從事戰鬥之盟軍交戰團。
10.7(九,三)
(1)馮國璋電述一年中經過情形及時局現象,盼和平解决。
(2)岑春烜等通電響應南北將領10.3及10.4電。
(3)駐閩海軍第二艦隊「肇和」軍艦艦長林永漢宣告與西南一致,率艦抵廣東。
(4)駐安徽宿州之龍濟光新編振武新軍嘩變。
10.8(九,四)
(1)安福俱樂部國會議員會議,王揖唐演說,主選曹錕爲副總統。
(2)美代辦馬慕瑞照會外交部,幣制改革須與美國相商。
(3)美國務卿蘭辛照會顧維鈞,擬由美日英法組織新銀行團進行對華借款(同日照會日英法)。
10.9(九,五)
(1)北京國會再開副總統選舉會,仍未成(交通系、研究系議員均不出席)。
(2)特任財政總長曹汝霖兼幣制局督辦,陸宗輿爲幣制局總裁,任命曾毓隽爲交通次長(原任次長葉恭綽反對西原借款,與交通總長曹汝霖不和)。
(3)廣州國會宣言,次任總統暫緩選舉,十月十日起委托軍政府代行國務院職權,攝行大總統職務。
10.10(九,六)
(1)廣州軍政府宣言不承認徐世昌爲總統,由軍政府代行國務院職權,攝行大總統職務(10.12由外交部長伍廷芳照會北京公使團)。
(2)徐世昌在北京就任大總統,宣言以誠心謀統一,以毅力達和平(梁士詒亦遣人致書陸榮廷疏通)。
(3)徐世昌准國務總理段祺瑞免職,以內務總長錢能訓暫行兼代。
(4)外交團覲見徐世昌。
(5)美總統威爾遜電賀徐世昌,勸息爭統一,負起國際會議中之正大任務。
(6)全國學生救國會在上海成立。
(7)全國教育聯合會在上海開第四次會議。
10.11(九,七)
(1)梁士詒與徐樹錚、王揖唐、王郅隆、曾毓隽、吳炳湘等商選舉副總統事,主留缺與南方。
(2)匪陷山東肥城。
10.13(九,九)
(1)徐世昌複美總統電,當首謀國家統一,國民幸福,幷與美國共同實現最高理想。
(2)梁士詒在天津宴國會議員,商南北和平問題。
(3)參戰軍王永泉旅經疏通後抵浦口。
(4)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羅家倫、康白情(鴻章)等商組新潮社。
10.14(九,一0)
(1)全國中學校校長會議在北京開幕。
(2)美法軍隨捷克軍開駐滿洲里。
10.15(九,一一)
(1)廣州國會議員二百五十九人聲明反對以軍政府行大總統職權。
(2)梁士詒、朱啓鈐、周自齊商組和平期成會。
(3)北京令各省整頓吏治,防剿盜匪。
(4)湖北督軍王占元再與日本泰平公司訂購軍械合同,價值一百七十九萬日元(第一次在8.20)。
10.16(九,一二)
(1)北京新國會三開副總統選舉會,複流會(交通系、研究系議員仍不出席)。
(2)上海日華紗廠罷工(本月二十五日解决)。
10.17(九,一三)川邊鎮守使陳遐齡複以英副領事竇錫孟之調停,派韓光鈞與藏軍訂立停戰條約于絨霸岔(一作10.10)。
10.18(九,一四)
(1)美公使芮恩施謁徐世昌,勸速謀統一。
(2)總統府顧問美人韋洛貝提出南北調和意見書。
10.19(九,一五)
(1)派黑龍江督軍鮑貴卿兼濱黑鐵路督辦。
(2)裁撤甘肅提督,改設甘州護軍使,以馬安良任之。
(3)廣州參議院改選林森爲議長,代王家襄。
10.20(九,一六)
(1)湖南耒陽桂軍(李宗仁營)鬧餉。
(2)徐樹錚籌設西北邊防處,準備在河南安徽招兵。
10.21(九,一七)
(1)英法俄日四國銀行團代表晤財政總長曹汝霖。
(2)奉天馬賊陷柳河縣。
10.23(九,一九)
(1)兼代國務總理錢能訓電岑春烜、陸榮廷、唐繼堯、李烈鈞、熊克武、劉顯世等,請先就事實,設法解决時局糾紛,法律問題,俟之公議。
(2)准張勛免予通緝(曹錕、張作霖等呈請)。
(3)熊希齡、張謇、蔡元培、王寵惠、莊蘊寬、孫寶琦、周自齊、張一¡、王家襄、谷鐘秀、丁世嶧、王克敏、梁善濟、籍忠寅、徐佛蘇、文群等二十四人通電發起「和平期成會」。
(4)李純電岑春烜,主南北言和。
(5)美公使芮恩施照會外交部,重申美國對于中國幣制改革借款之關懷,要求參加。
10.24(九,二0)徐世昌令各方尊重和平。
10.25(九,二一)
(1)日本向英美法義建議由各國聯合向中國南北當局勸告和平統一。
(2)交通總長曹汝霖與中日實業公司訂立電話擴張借款合同(
參看11.18)。
(3)英使朱爾典照會外交部,要求立將黑河道尹張壽增褫職(
以張不允拘禁德奧俘虜)。
10.27(九,二三)長沙水灾。
10.28(九,二四)徐世昌布告各省地方軍民人士,協助協約國。
10.29(九,二五)
(1)全國和平聯合會成立。
(2)日本閣議决定緩付中國借款。
(3)日本以小幡酉吉爲駐華公使。
(4)馮國璋出北京,回河間原籍。
10.30(九,二六)
(1)協約各國公使向外交部提出說帖,指責中國參戰不力。
(2)岑春烜等電北京主張開南北對等會議,各派同數代表。
10.31(九,二七)
(1)徐世昌再與美使芮恩施談南北和平統一問題,决先與南方軍人接洽。
(2)爪哇土人襲擊華僑,焚掠華人房屋,死傷數十人。
11.1(九,二八)
(1)特任張樹元署山東督軍,幷兼署省長。
(2)教育部召集全國專門學校校長會議。
(3)外蒙政府向北京財政部借款一百萬元。
(4)改察哈爾商都招墾設治局爲商都縣。
11.2(九,二九)
(1)北京參衆兩院追認對德宣戰案。
(2)美政府向日本抗議日軍在西伯利亞之行動(日謀久占)。
(3)岑春烜電複李純,言和首在使南北無所軒輊。
11.3(九,三0)
(1)國務院通電各省,限制增募軍隊。
(2)北京政府令整肅仕途。
(3)和平期成會在北京成立,熊希齡、蔡元培爲正副會長。
(4)外交部答覆英美公使收買存土抗議,謂收買之土除製藥外,餘均銷毀。
11.4(一0,一)
(1)派徐樹錚赴日觀操(12.16回國)。
(2)陝西靖國軍張鈁、郭堅、盧占魁合自四川北來之滇軍葉荃攻占鳳翔。
(3)日本允取消在山東濟南、濰縣、周村設立之民政署。
11.5(一0,二)
(1)國務院電岑春烜等,允南北各派代表十人議和。
(2)財政總長曹汝霖函告英法日俄四國銀行團代表,允將幣制實業借款協議延長六個月。
(3)任命馮玉祥爲常德鎮守使,吳新田爲岳陽鎮守使。
11.7(一0,四)
(1)英法銀行團代表通知美國大使,中國已允將幣制借款協議展期,盼美國代表立即參加。
(2)安福俱樂部王揖唐宴來京之督軍張作霖。
11.8(一0,五)北京政府電駐法公使胡惟德,决加入協約國巴黎糧食會議。
11.9(一0,六)
(1)北京允魯直皖三省運鹽赴日。
(2)李純電徐世昌,南北言和,應法律事實兼顧。
11.11(一0,八)
(1)世界大戰終止,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休戰條約。
(2)日本外務、大藏、農商大臣及小幡酉吉會商對華借款問題。
(3)川滇陝靖國軍連占陝西鎮巴、寶鶏,甘肅平凉、天水各縣。
11.12(一0,九)北京政府决定召開南北和平會議。
11.13(一0,一0)粵軍(林虎)克瓊州,肅清龍濟光殘部。
11.14(一0,一一)本日起,北京學校放假三日,慶祝協約國勝利,蔡元培及北京大學教授舉行演說大會。
11.15(一0,一二)
(1)北京政府召集直隸督軍曹錕、奉天督軍張作霖、安徽督軍倪嗣沖、吉林督軍孟恩遠、河南督軍趙倜、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山西督軍閻錫山、淞滬護軍使盧永祥,綏遠都統蔡成勛等開會,徐世昌及全體國務員、參戰督辦段祺瑞均出席,討論停戰撤兵,應付外交,被兵各省善後,收束軍隊,整頓財政等問題(十一月初,張作霖等應徐世昌召,已抵北京,以曹錕遲遲不到,今日始克舉行會議)(11.16繼續舉行)。
(2)代理國務總理錢能訓,勸岑春烜、陸榮廷、唐繼堯等撤兵。
11.16(一0,一三)
(1)北京政府令前方軍隊罷戰退兵。
(2)美國贊同10.25日本建議,幷主借款與統一後之中國政府。
11.18(一0,一五)
(1)孫中山電美總統威爾遜,必須國會得完全自由行使正當職權,南北方能和平。
(2)交通部與中日實業公司訂定電話借款增資合同(原定日金三百萬元,增至一千萬元,10.25合同已簽字,本日始成立)。
(3)俄白黨闊爾察克(庫爾查克)控有鄂穆斯克政府。
11.19(一0,一六)廣州美國領事向軍政府提出說帖,勸告息爭。
11.20(一0,一七)
(1)廣州國會議員向岑春烜質問,擅派歐洲和會及南北和會代表及鄂陝閩停戰事。
(2)徐世昌電唐紹儀,盼促成南北和平。
11.21(一0,一八)
(1)派陳籙暫代外交部部務。
(2)陝西靖國軍總指揮井勿幕爲陳樹藩誘殺于興平(井到鳳翔晤葉荃,東返途中遇害)。
(3)特任龔心湛爲安徽省長。
11.22(一0,一九)
(1)曹錕等在北京舉行「慶祝國際榮譽合肥(段祺瑞)首勛大會」。
(2)廣州軍政府通令前敵休戰,與北方依法和平解决。
(3)阿爾泰蒙古王公呈請將阿爾泰改隸新疆。
11.23(一0,二0)
(1)美公使芮恩施函國務院,報告與中國外交部官員商談巴黎和會中國應采取態度,勸中國只可要求尊重獨立及領土完整之共同宣言。
(2)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表。
(3)天津新開河工竣。
(4)鹽務署會辦丁恩任滿回國(民二善後大借款成立後,丁恩依條約任鹽務署會辦)。
11.24(一0,二一)
(1)北洋督軍在北京組織「戊午(1918)同胞社」,以鞏固北洋團體,曹錕爲社長(旋改爲參戰同志社)。
(2)史達林發表「不要忘記東方」。
11.25(一0,二二)國務院組織之戰時國際委員會撤消。
11.26(一0,二三)李純電岑春烜,北京同意南北各派代表在南京舉行善後會議(此系北方督軍之主張)。
11.27(一0,二四)江蘇督軍李純與日本泰平公司訂購軍械合同,價值六十五萬元。
11.28(一0,二五)全國舉行慶祝協約國戰勝大會(三日)。
11.29(一0,二六)領袖公使朱爾典向外交部質問段祺瑞組閣消息(曹錕、張作霖、倪嗣沖曾向徐世昌要求恢復段內閣)。
11.30(一0,二七)
(1)曹錕、張作霖、倪嗣衝要求徐世昌以段祺瑞組閣。
(2)岑春烜、伍廷芳、陸榮廷、唐繼堯等電徐世昌,主在上海租界開和平會議(反對在南京召開善後會議)。
12.1(一0,二八)
(1)外交總長陸征祥啓程赴歐,出席和會。
(2)北京政府發行白皮書(關于對德宣戰之文件)。
(3)中國銀行與外蒙行政廳訂約,在庫倫設立分行。
(4)孫中山之代表曹亞伯在柏林活動,說德國政府與廣州政府合作。
12.2(一0,二九)
(1)日、英、美、法、義五公使勸告南北政府速謀和平統一,幷聲明不干涉中國內政(是日五公使决定在南北統一前,不對中國作政治借款)。
(2)李純電勸岑春烜擔任南方代表領袖。
(3)北京參議院改選田應璜爲副議長。
12.3(一一,一)
(1)徐世昌召段祺瑞、曹錕、張作霖、王占元、倪嗣沖、張懷芝、孟恩遠及全體閣員會議,商南北和議問題,幷宣讀五國公使昨日來文。
(2)日政府聲明停止對華借款及其他財政上之援助。
(3)北京政府令將前次收買存土在上海銷毀。
12.5(一一,三)
(1)徐世昌、錢能訓電複岑春烜等,仍主在南京舉行善後會議。
(2)因江蘇督軍李純調停,定南北和會名爲和平善後會議(12.11南方同意)。
(3)孫中山函覆蔡元培,謂和平須實行法治,尊重國會。
(4)京師高等審判廳將洪述祖上訴案駁回(洪不服,仍上訴)。
12.6(一一,四)
(1)粵軍總司令陳炯明與福建督軍李厚基成立停戰協定。
(2)四川靖國軍熊克武部呂超攻占陝西褒城,劉存厚部守漢中(熊與寶鶏之管金聚旅相約,夾攻劉存厚,呂超等于上月入陝南,圍攻漢中十餘日不下,複退回川北)。
(3)美國務院令駐華公使芮恩施與各國商討不以資金及軍火供應中國。
(4)英日法俄公使三次抗議金券條例。
12.7(一一,五)
(1)京綏鐵路局與日本東亞興業會社訂立借款三百萬日元。
(2)北京國會議决延長會期兩月。
12.8(一一,六)
(1)農商部接收井陘礦産(原爲中德合辦)。
(2)粵軍支隊司令蔣中正克福建永泰。
12.9(一一,七)
(1)熊希齡等在北京組織協約國國民協會。
(2)王揖唐召集安福系國會議員會議,主通過錢能訓內閣(12.12再度集會)。
(3)美公使芮恩施向日、英、法、義公使提議,共同宣布在中國統一政府未成立前,不以資金及軍火供應中國。
12.10(一一,八)
(1)美公使芮恩施電告國務院,主即對華借款,俾徐世昌完成其和平統一政策(12.18國務院電複,須與英、法、日共同擔任)。
(2)財政總長曹汝霖與日本正金銀行續訂借款條約(即一月六日借款再延期一年)。
(3)外交部派陳廣平駐扎莫斯科,辦理總領事事務(1921.2.3始到任)。
12.11(一一,九)
(1)北京閣議派朱啓鈐(交通系)爲南北和平善後會議北方總代表,吳鼎昌(與安福系交通系近)、王克敏(直系,代表馮國璋)、施愚(代表李純)、方樞(代表段祺瑞)、汪有齡(與交通系、安福系近)、劉恩格(安福系,代表張作霖)、李國珍(研究系)、江紹杰(安福系,代表倪嗣沖)、徐佛蘇(研究系)九人爲代表(不再堅持善後會議名稱,原擬以李純或梁士詒爲總代表,段祺瑞派反對,要求以王揖唐任之,爲徐世昌所拒)。
(2)岑春烜等電北京抗議認陝西護法軍爲土匪,如有議和誠意,應指定南北駐兵地點。
12.12(一一,一0)
(1)廣州軍政府諮請非常國會同意派孫中山、伍廷芳、汪兆銘、王正廷、伍朝樞、王寵惠爲出席歐洲和平會議代表。
(2)參謀陸軍部電各省禁招軍隊。
12.13(一一,一一)孫中山派胡漢民爲討論和平代表。
12.14(一一,一二)北京衆議院通過錢能訓內閣總理案(
十八日參議院通過)。
12.15(一一,一三)
(1)總統府外交委員會開會,汪大燮任會長。
(2)福建督軍李厚基敗粵軍,奪回永泰。
12.16(一一,一四)
(1)國務院電岑春烜等,認福建、陝西之戰事爲剿匪。
(2)新疆督軍楊增新呈覆將阿爾泰改隸新疆。
12.18(一一,一六)
(1)全國和平聯合會在北京開成立會。
(2)唐紹儀電徐世昌,堅持以上海爲南北和議地點。
12.20(一一,一八)
(1)特任錢能訓爲國務總理。
(2)廣州軍政府决定唐紹儀爲南方議和總代表。
(3)國務院電駐美使館,商妥召開和平統一會議,惟陝閩事尚待解决,請告美邦要人。
(4)與各國訂立修改中國進口關稅協定。
(5)謝米諾夫武力奪取滿洲里稅關存款。
12.21(一一,一九)
(1)總統府設財政委員會,以周自齊爲委員長。
(2)北京參議院議長梁士詒辭職,李盛鐸繼任(梁因反對選舉副總統,與安福系失和)。
12.22(一一,二0)
(1)陳獨秀、李大釗之「每周評論」在北京發刊(1919.8.30被封)。
(2)修改現行進口稅則委員會閉會。
12.23(一一,二一)
(1)總統府設善後討論會(爲南北和議而設),錢能訓爲委員長。
(2)張謇等發起之「主張國際稅法平等會」在上海開會。
12.26(一一,二四)
(1)蔡元培、王寵惠等組織之「國民制憲倡導會」在北京開會。
(2)陝西靖國軍總司令于右任致書孫中山,告陝局瀕危。
12.27(一一,二五)新任駐華日使小幡酉吉呈遞國書。
12.28(一一,二六)
(1)廣州國會議員談話會,又質問軍政府以南北和議事。
(2)徐世昌接見北方議和代表團。
(3)湖南督軍張敬堯通電否認破壞和平。
12.29(一一,二七)
(1)北方議和總代表團自北京赴南京。
(2)梁啓超自上海前往歐洲,蔣方震、張君勱、劉崇杰同行(
丁文江、徐新六等亦參加)。
12.30(一一,二八)孫中山之「孫文學說」完成(「建國方略」之一部份)。
12.31(一一,二九)舊俄使抗議中國派官派兵入唐努烏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