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聖雄:【人物】《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導讀

【人物】《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導讀

蘇聖雄

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50年底,國防部長俞大維久滯美國未歸,袁守謙以政務次長資格代理部務已逾半載,受立法院抨擊不休,報刊開始猜想總統蔣中正屬意誰出任新部長。除了猜測著名將領孫立人或周至柔,還提到一位從未擔任方面大員的將領──國防部常務次長林蔚。在香港發行的《星島晚報》,於1950年12月26日刊登一篇文章,生動地描寫林蔚在蔣中正眼中的地位:

(蔣中正)把他當作親信看待,專門替他看守今日之國防部。國防部的部長雖不時異動,但國防部的一本細帳卻全在林蔚手上,國防部可以百日無部長,但不可以一日無林蔚。因為這位乖巧的「帷幄將軍」,他早已把國防部所有的那一本軍事細帳,吞到肚子裡去了,蔣介石無論在什麼時候問起全國軍事情況來,他常常不要檔案,不拿圖表,一口氣就回覆蔣的詢問,蔣對他的珍愛,可想而知。

報刊的說法,不免誇大,後來國防部長要到次年2月才有所異動,接替人選並非林蔚,而是擔任副參謀總長的郭寄嶠。不過,的確如報刊所言,林蔚在蔣中正麾下有其特殊地位。1943年2月4日除夕,蔣以親人皆不在身邊,感到「孤身獨影,蕭條寂寞極矣」,最後便約林蔚「來共餐解寂也」(《蔣中正日記》,1943年2月4日)。曾任林蔚下屬的於達認為,林和陳布雷一樣皆為忠臣,從不為自己打算,凡是都為委員長(蔣)打算(張朋園、林泉、張俊宏訪問紀錄,《於達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頁116)。1955年8月2日,林蔚於臺北病逝,一位過去以業務關係,曾與林蔚相往還的軍官,刊出悼念文字,也表達類似看法。他說常看到林蔚終日自早到晚,伏處辦公室中,案頭書卷盈帙,羽書檄報,絡繹不絕,林埋頭治事,從無倦容;林在國民政府投身參謀本部工作數十年,獲得蔣中正的絕對信任。這位軍官並以為,林蔚就像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所有案書簿籍,事必躬親、夜以繼日地工作,甚至將死在五丈原還不肯讓軍中政事委諸部屬(《天文臺》,1955年8月10日)。事實上,不僅報刊或與林有往還的人如此評價,國軍內部的人事報告,也對林蔚有相近的觀察。一份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於1943年做成的報告指出,林性格忠誠沉靜、公正廉明,思想極為周密、有系統,乃一極可靠有為之幕僚長,歷年來參與戎機,獻替極多,為上下所欽敬(《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國史館藏)。

林蔚既然在國軍之中有如此重要性,但一般在談論蔣中正之親近部屬,文官常提到楊永泰、陳布雷、張羣,武將常提到何應欽、陳誠、張治中,或是方面大員湯恩伯、胡宗南等人,林蔚不在其列。何以如此?其緣故或因林蔚長期擔任參謀或副手,其作為因此難以彰顯。我們觀察其簡歷,即可印證上述情況。

林蔚字蔚文,1889年生,浙江黃岩人,陸軍大學畢業,早年曾擔任營、團、旅長,北伐時投入蔣中正麾下,自是展開長期參謀生涯,初始任總司令部參謀處副處長;北伐底定後,任參謀本部廳長、軍事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銓敘廳廳長。抗戰之初,任第一戰區參謀長,次年改任軍令部次長兼侍從室第一處處長,爾後又曾外放擔任桂林行營參謀長、桂林辦公廳副主任、滇緬參謀團團長等職。抗戰結束前,出任軍政部次長。勝利後獲青天白日勳章,積功升至上將,出任國防部次長、參謀次長。國共內戰危局之中,隨政府遷臺,1955年在總統府國策顧問任內過世。

林蔚的一生,經過國民政府的動盪時代,研究他的從軍生涯,除可豐富學界關於軍政人物的個人研究,既然他對蔣中正有如此重要性,研究林將有助於理解蔣中正的領導統御、指揮作戰。此外,從他個人切入,尚有助於深入了解國軍軍務聯繫溝通、國軍與盟軍之聯合作戰、國軍軍事組織等諸多面向,值得開展。

至於研究林蔚的材料,依隨著其重要性,相關史料不可謂不多,然而比較分散,研究不易。本次之出版,便是欲匯聚林蔚相關重要史料,提供學術研究之便利;出版分兩冊,一冊是林蔚1941年的日記,另一冊係林於1942年編撰之《緬甸戰役作戰經過及失敗原因與各部優劣評判報告書》。由於二者皆與抗戰時期的遠征軍相關,並且其內容多以紀日呈現,兩冊因定名為《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而以年代1941、1942年做區隔。

《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1941)》即林蔚1941年整年的日記。經查,林蔚日記現今僅存一年,即1941年這一年,收入國史館館藏《陳誠副總統文物》之中,卷名〈林蔚文抗戰日記節錄〉(數位典藏號:008-010701-00001-001~ 008-010701-00001-012)。所謂節錄,應係指僅節錄1941年這一年。該年節錄依內容字跡判斷,為後人重抄版。至於重抄版為何置於陳誠的檔案之中?與原始內容有無出入?為何僅節抄一年或何以僅留存一年的節抄?目前尚無從判斷。僅可知林蔚生前與陳誠頗有交情,於公於私皆有往還,或因此林的一些資料留存於陳誠之處,爾後隨陳誠家屬的捐贈而移轉至國史館。

重抄版的林蔚日記,係謄於一般日記簿,封面手錄標題「林蔚文先生抗戰日記節錄」,內頁係一頁直排15行,上方印有民國、年、月、日、星期、天候,共抄有一本計525頁。國史館將之數位化後,以整本日記為一卷,下依各月分成12件。

日記涵蓋時間之1941年,林蔚的職務依序主要為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副主任、軍令部次長、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主任。以下概述日記呈現的史實,俾讀者獲整體印象。

1941年1月,林蔚正擔任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副主任(主任李濟琛),實際主持辦公廳業務。該辦公廳主要作用在聯繫中央與地方及推動中央政令,從林的日記,可以看到他的工作實況及其對西南事務的觀察。1月底,隨著日軍對中南半島的進逼,中英雙方軍事聯繫日趨緊密,中方遂成立「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赴英國東南亞殖民地實地考察聯絡,以為日後可能簽訂的中英軍事同盟作準備。林蔚已在西南多時,此際被派為副團長(團長商震),規劃出行諸項事宜。在日記之中,可以看到他們赴緬甸、印度、馬來亞、新加坡的考察過程,林並且將許多觀察記錄在日記之中,如國軍西南對外運輸的重要機構西南運輸處之情況、西南少數民族之風情,至於其對英觀察,尤值一提。林蔚對英國態度感到悲觀,赴緬前曾自記感想:「吾人近於為外交策略上之一偵探哨兵而已。英國紳士態度,非到不得已不肯說出並肩攜手的話,他(英國)認為他乃是站在援助我們的,不是出於自救的,所以吾人赴緬,他認為一種軍事觀光,不是有所商討。」(《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1941)》,2月4日)考察過程,林蔚分析英軍在東南亞的作用,自記:「英國陸軍原來甚少,對遠東殖民地乃以防亂為主,防邊次之,尤其在緬甸方面為然,故軍隊數量甚少,不過一旅(若干營)及若干軍事警察隊而已,素質亦複雜,以緬印人為主,英兵不過四、五分之一,裝備亦極平常,甚或不及我國。至於邊防對敵設備向極缺乏,自不待言。」「最近以來(英國)雖感覺遠東危機日見緊迫,無如歐非方面軍事亦均甚緊張,勢不能兼顧遠東,是以增加兵力擴充部隊一層,難以辦到。其中心想望友軍之援助,亦勢所必至。」(《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1941)》,2月28日)凡此種種,皆可見林蔚已預想到英軍爾後與中國聯合抗日之態度與作為。

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於6月結束考察行程,林蔚返回桂林駐所,持續推動桂林辦公廳業務。過去長期任職參謀本部的林蔚,這段時間連日思考國軍陸軍大學與參謀制度,於日記有頗具價值的檢討,如分析「我國參謀何以成為高級司書之慘象」,認為歷史風氣、人事錯誤、學校教育不良等皆為因素,而以後者為主因,林對各項因素有所論述,並提出諸多改進意見(《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1941)》,7月10-14日)。

返回桂林辦公廳任所未久,林蔚被蔣中正召回重慶中央。自1938年以來,林已任職負責全國軍事作戰的軍令部,出任次長,然而因外派之故,僅為兼職,並未負實際責任,自是蔣要求其返中央供職。此期間,繼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之聯繫,中英雙方於重慶展開軍事會談,商討英日開戰後中英兩軍之合作,林蔚參與其事。已而第二次長沙會戰爆發,林蔚於日記詳細記載戰況,戰後復有檢討分析。是役日後被稱為「長沙大捷」,從林蔚日記可以看到國軍實際表現,與戰爭宣傳有所落差。會戰之後,國軍召開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林蔚親自參與,對會議過程記述甚詳。

時至1941年底,日本對英美的態度日趨險惡,極有可能實施南進,林蔚對國際大勢有很多預測分析,這都寫在日記之中。蔣中正以林蔚駐西南較久,並曾參加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對雲南周邊的戰略地位比較了解,決定派其出任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主任。該參謀團係軍事委員會的派出機構,負責聯繫與指導西南防禦,以備日軍可能到來的進攻。林蔚遂於1941年11月建立參謀團進駐雲南昆明,實地考察雲南各地形勢與陣地,規劃軍隊部署與防禦,並擬訂作戰計畫。12月,日軍果然實施南進,林蔚於雲南持續指導防務,並監督遠征軍的建立。

以上即1941年林蔚日記之概況,日記於是年12月結束,惜未有次年遠征軍入緬之紀錄。幸而,林的一份遠征軍檢討報告,補足了這段史事。

《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1942)》,即第一次緬甸戰役結束以後,林蔚所編撰之檢討報告,共裝訂成三冊,內容多以紀日呈現,類似國軍陣中日記,故本書以現稱名之,並將三冊合訂一冊出版。

先是,第一次緬甸戰役國軍大敗,蔣中正於1942年8月令林蔚將在緬各部作戰經過詳報,並擬定評判優劣各點呈核,限月底前呈繳。(《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90105-00007-244)由於作戰經過複雜,林在是年9月30日方完成此一報告。報告原標題為《緬甸戰役作戰經過及失敗原因與各部優劣評判報告書》,現今國史館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皆有所藏,本書係依據國史館藏本打字出版,此版本收入該館《國民政府》檔案,卷名〈緬甸戰役得失評判〉(數位典藏號:001-072620-00001-000~ 001-072620-00004-001)。

第一次緬甸戰役是國軍首度離開國土於異地作戰,其勝敗對國民政府影響很大,林蔚親身參與其事。林蔚原先以駐滇參謀團主任身分監督中國遠征軍在1941年底的入緬工作,後以英軍顧慮甚多,遠征軍遲至1942年2月方逐次輸送,林也跟著於3月初從雲南昆明推進到緬甸臘戍,參謀團隨之改稱駐滇緬參謀團。蔣中正明示參謀團的角色是指導中國入緬軍之作戰行動,並且與英方折衝。於是,第一次緬甸戰役盟軍在戰場上有三個高級軍事機構,一為遠征軍第一路長官部,由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羅卓英主持,負責國軍指揮;一為英軍總司令亞歷山大(Harold Alexander)的司令部,指揮英軍作戰;一為負責協調聯繫中英兩軍的駐滇緬參謀團,由林蔚主持。

由於參謀團深度參與第一次緬甸戰役,並且遠征軍各部與重慶方面往來之電報,多數須藉參謀團經轉,這部引錄大量文電的《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1942)》,可說是記載遠征軍作戰極權威的史料。書中有七章,各章依序為:第一章「第五、六兩軍奉令入緬之經過」;第二章「聯合軍作戰部署之嬗變及第六六軍主力奉令入緬」;第三章「聯合軍指揮權及我入緬軍指揮系統之嬗變」;第四章「在緬英軍之兵力」;第五章「我遠征軍作戰經過」;第六章「與作戰有關之重要事項」;第七章「結論」。其內容主要是依月日記述戰況演變,附有諸多圖表,得較細緻呈現國軍作戰實況。其史料價值除得藉以詳悉遠征軍作戰過程,當中「所見」及關於後勤的敘述,更是本書一大特色。

「所見」是林蔚於《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1942)》各章各節之末,或是重要事項之後,反省所有失敗原因與各部之優劣。林蔚畢業於陸軍大學,長期擔任高層參謀,時常思考軍事作戰缺失,對於其親身參與的遠征作戰之所見,可說十分深刻,從各個角度,分析是役戰略、戰術與歷次戰鬥之得失。「所見」並非將作戰失敗責任推給英軍而已,對於國軍各部包括參謀團在內的責任,都有清楚交代。至於關於史迪威的責任,長久以來為學界探討熱點,書中也有分析,然而並未突顯史迪威個人的責任。所以如此,或是因中美關係影響抗戰前途,當時對史迪威尚不宜過度指責。

《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1942)》另以相當篇幅,敘述遠征軍的後勤,包括補給、交通、通信、地圖、翻譯乃至於政治工作。從中可見緬人不支持國軍入緬,導致國軍運輸補給十分吃力,亦可見林蔚雖曾率考察團考察現地,遠征軍全軍仍對整個區域不甚熟悉,加之以地圖不精、翻譯欠缺,在在影響戰事之勝敗。至於通信,更是關鍵,此次國軍首次遠出國門,各部之橫向聯繫,以及各部經參謀團與重慶中央的接洽,都極需通信器材與專業人員的協助,這在書中記載相當豐富。

中國遠征軍的出征,為盟軍聯合作戰,關係英美列強,而作戰戰地在東南亞,與該地各不相同的國家、民族、利益相互連帶,可說是外交史、跨國史的一部分;就遠征軍事來說,其牽涉國軍的戰略、戰術、作戰效能,無疑為國軍軍事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遠征軍的歷史關涉之廣,重要性之高,至今仍為學術研究重點。

除此而外,國軍軍事機構或高層參謀組織的研究,為近來學界所發展,如張瑞德所著《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2017),或蘇聖雄所撰《戰爭中的軍事委員會:蔣中正的參謀組織與中日徐州會戰》(2018),都是以此主題為方向。

延續著學術關鍵議題,本次出版的《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1941、1942)》,彙整林蔚1941年的日記,以及其1942年關於第一次緬甸戰役的檢討報告書,正可提供遠征軍及國軍參謀組織研究之史料。作為研究之基礎,這項史料出版工作若能裨益於學界,實為編者之幸。

(本文摘自: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所出版的《林蔚文抗戰遠征日記》一書)